人工智慧展到現在這個層次,已經高度智慧化,指令的每一步都是服從於機率計算。&1t;/p>
而人們,事先已經輸入了大量的初始化條件,讓它“掩護深空號撤離,同時不惜任何代價殺傷對方。”&1t;/p>
當然了,人工智慧是聽不懂人類語言的,所有的命令必須數字化、程式化。&1t;/p>
“掩護深空號撤離”,是第一優先順序,如果用數字來衡量,“深空號”的權重當為一百億,“泰坦”為一萬,而“宇燕”只有“1”。其他的所有加起來,還沒有“深空號”的萬分之一。&1t;/p>
如此賦予了權重後,自動化戰爭才能根據特定演算法,像下棋一樣計算下去。&1t;/p>
所以,當宇燕方陣亂掉後,人工智慧就依次引爆了大當量核彈,造成了海量的電磁脈衝。&1t;/p>
電磁波的大面積紊亂,就算對方雷達探測技術比人類高不少,這個差距也被強行抹平,只能依靠恆星的可見波進行探測……&1t;/p>
也就是說,所有飛船,得依靠影象識別系統進行戰鬥,這種效率,肯定比雷達掃描低不少。&1t;/p>
“這樣一來,拖延戰術就能更大程度的生效!”&1t;/p>
一位軍事專家用一種微微顫抖的語氣說道,不知道是激動還是恐懼,或兩者兼而有之……&1t;/p>
實際上,長波雷達,由於其波長長、訊號衰減小、傳播距離長、定位精度不高等特點,一般用於戰略警戒。&1t;/p>
飛船的軍用雷達,大都使用較低頻率的電磁波,相應波長在1o毫米以下,這是因為短波雷達的定位能力更強。&1t;/p>
但是!&1t;/p>
雷達反射訊號,隨目標的距離作4次方衰減,要增加探測距離到2倍,就要射16倍的功率!&1t;/p>
這可就要命了,宇宙空間這麼大,距離動輒幾十萬公里的距離,雷達的功率必須非常大。&1t;/p>
固然高頻率雷達有很多很多優點,但如果真的安裝高頻率的鐳射雷達,向四面八方掃描幾十萬公里,估計整個核聚變能源,還撐不起一個雷達。&1t;/p>
而且……核彈爆炸,干擾的主要也是短波。&1t;/p>
萬億噸核彈,強勁的電磁脈衝掃過方圓數萬公里……但雙方宇宙飛船做到這個份上,怎麼可能沒有考慮這一點?雖然許多電器元件不能使用,但至少不會因此而癱瘓掉。&1t;/p>
整個戰場開始變得雜亂無章,近距離的纏鬥順而至,空間中密密麻麻出現了大量光點。&1t;/p>
這種近距離的廝殺,才是攻擊性最為驚人的。&1t;/p>
如果隔了幾光時的距離,就算是光武器,再加上密集的火力網,又能打中幾?&1t;/p>
遠在深空號的人類,因為核彈的爆炸已經接收不到來自衛星的任何電磁波訊號,好在1o個小時的航行,已經行駛了65萬公里,倒不會被迪格星遮住視野。&1t;/p>
於易峰透過裝載在深空號上的天文望遠鏡,遠遠地眺望著這些光點,光是肉眼,很難分辨出是敵方飛船爆炸,還是我方飛船,還是各種導彈被攔截……&1t;/p>
不受干擾的鐳射通訊,在這種高、遠距離的情況下已經不太合適。&1t;/p>
很簡單的道理,如果能被自己方的鐳射打到,那麼對方的鐳射也能打到……&1t;/p>
所有前方的人類飛船,都進入人工智慧自行操控的混戰狀態。&1t;/p>
從望遠鏡中,人們終於看到了敵方飛船的長相……&1t;/p>
普遍比較大個!&1t;/p>
最小的直徑也有2oo多米,和“利維坦”差不多,這可能是對方,擁有可控核聚變後,曲飛船的體積極限。畢竟曲率引擎,體積也不算小。&1t;/p>
這種圓球形的飛碟,引擎可以在環狀軌道內隨意滑動,而且材料受力均勻,擁有較高的機動性。&1t;/p>
理論上講,飛碟,比流線型的“宇燕”更適合宇宙空間中的戰鬥。&1t;/p>
敵方最大的飛船,比“泰坦”甚至更大一些,正在源源不斷地釋放小型無人機……上方不停的閃光點,可能是被電磁炮擊中的場景,也可能正在射鐳射。&1t;/p>
對方的大型飛船,普遍採用了一種強力光芒的武器,頻率不高,但殺傷能力極大。這種武器和鐳射又有些不同,因為鐳射通常來說是不光的。&1t;/p>
根據科學家的猜測……是一種“離子炮”!&1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