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臺挖掘機間隔超過三百米,如果因為系統的bug或者其他什麼原因,相互之間靠的太近了,主控室裡的警報就會響起,然後讓監管人員手動操作。
這種操作一開始還有點多,但後來兩三天也就一起,越來越少。
因為研究人員會根據這些差錯,分析具體原因,從而進行改進。一代代更新下了,無人駕駛的漏洞也就越來越少了……
人們還在研究自動保養的機器,讓保養這件事也讓機器自動完成。
一個大問題擺在於易峰的面前,那就是鋼鐵的產量好像跟不上了……那些冶煉工人的擔心成真了!
一開始的時候,人們正在研究程式,建設工廠,資源的消耗並不大,諾亞號上的鋼鐵產量綽綽有餘。
但現在,程式研究好了,工廠開始生產,什麼挖掘機、火車、切割機等等,都需要大量的金屬材料,這樣一來,諾亞號上的這點鋼材產量就不夠了。
這些超級機械搞得太大個,耗材太多,目前大量的材料缺口完全靠庫存量硬撐著。
“現在庫存的鋼鐵只有130萬噸了,只夠一個半月的消耗,這也太誇張了吧?”
於易峰皺著眉頭,批准了一個鍊鋼高爐的建造。
這個鍊鋼高爐可是大傢伙,足足七十米高!用了六千多噸的鋼鐵。當然了,它還是建設在諾亞號裡邊的。
為了建設這個高爐,工程師們特地開闢了飛船裡的一個無人房間。他們在裡邊率先鋪設好各種管道,比如原料進口、出渣口、換氣口等等。
然後,人們用各種機械將高爐一塊塊拼湊起來,隼接、無縫焊接等,大概又用了一個月的功夫。
如果正式運作起來,這個高爐的生產也是全自動化的,裡邊早已鋪好了各種傳輸履帶與機器人。
要是在宇宙空間中,這個高爐肯定是沒法使用的,主要還是散熱問題。它的散熱量實在是太大,用冰也只是降低房間裡的溫度,沒法給裡邊降溫啊。
如果龐大的熱量散不出去,高爐氣壓將越來越高,指不定會爆炸!
但現在不是在火星嗎,火星的氣溫零下六十幾度,大氣比較稀薄,但是有大氣就足夠了!十幾個排風扇源源不斷地將冷空氣抽進來散熱,再將熱空氣排出去。
有了這樣的風冷系統,這個高爐也就勉強可以使用了。
當然,火星上是沒有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不過甲烷等可燃冰倒是發現了一些,主要還是位於幾個冰湖的下層位置。
但人們根本就不指望用碳還原法鍊鋼,他們還是採用電解法。按照這套流程,鐵和鋁的煉法都差不多,都是先將礦物熔化到液態再進行電解。
煉出來的鐵含碳量少,再經過另外一套程式,就變成了質地不錯的粗鋼材。
這樣的高爐耗電量極大,為此,人們還專門造了核電站,供應高爐的用電。極大的耗電量也促成了極高的產量,它一天能生產鋼材2000噸,一個月60萬噸!也就是說,差不多兩個鍊鋼高爐,就可以彌補材料上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