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父母從未給他解釋過梁溯存在的真正意義。
小時候,祝雲昭曾經天真地以為,他們是出於憐憫,才收養了那個失去父母的孩子。
直到多年以後,他才意識到,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父母愛他,但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他的缺陷。
自己的成長環境讓他過於理性,過於自律,也過於疏離。他習慣一個人獨處,不喜歡依賴別人,不懂如何主動維系一段關系。
自己並不是無情,只是從小就被教育要控制情緒,要理智待人,不要輕易投入不必要的感情。
父母不會說我們希望你學會愛,但他們知道環境塑造人,所以他們用最理性、最剋制的方式,給他安排了一個情感紐帶。
於是,他們帶回了梁溯。
一個年幼聰明的弟弟。
一個足夠聰明到,能匹配他的智商,能與他對話,能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人。
父親深知一個人再優秀,若缺乏合作與共鳴,便無法真正屹立在社會頂端。他們希望祝雲昭有一個連線點,一個情感互動的物件,一個讓他學會依賴、信任、並建立長期羈絆的存在。
於是,他們挑選了梁溯。
這並不僅僅是憐憫,或是撫養一個孤兒,而是在為祝雲昭,挑選一個合適的競爭者,一個能促使他更加卓越的對照組。
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在培養一個未來能與他共存、並肩的人。
他們或許從未想過,這份責任感會演變成愛情。
可就算他們想過,也一定不會相信……
他們培養出的那個最理智、最剋制、最不會犯錯的哥哥,居然真的踏上了那條錯誤的路。
而他們培養出的那個最溫和、最聰明、最融入家庭的弟弟,居然會為了哥哥……
做出不該做的事情。
·
所以,梁溯……
為了和自己在一起,對父母下手了。
他為這場關系掃清了一切障礙。
四年前,他已經悄無聲息地改動了父母的認知,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這段感情。
從結果來看,梁溯做得無懈可擊。
父母的日常生活並未受到影響,在醫學角度上說,這場神經調控手術還最佳化了他們的情緒,讓他們變得更平和、更容易接受未知的事物。
從社會角度來說,這手術可能還緩解了他們的心理負擔。
可……
祝雲昭依舊心裡發堵。
他深吸了一口氣,盯著書桌上的u盤,心底那種奇異的不安感卻在持續放大。
不對,還是有不對的地方。
如果四年前梁溯就動了手,那為什麼三年前他和梁溯還會吵架?為什麼在面對表白的第一天自己拒絕,卻在第二天鬆口了?
為什麼車禍後,梁溯失蹤了一段時間?
這一切……都是不符合邏輯的。
祝雲昭的頭隱約發疼,他總覺得自己模模糊糊只是觸碰到了謊言的邊緣,沒有觸及到最後的真相。
他一定遺漏了什麼。
而遺漏的東西,
可能比催眠更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