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對晨晨多年來的愧疚,以及迫切想要補償的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她看來,晨晨應該接受現代化的教育。
而不是跟著爺爺,每天玩耍,不務正業。
站在母親的角度,晨晨媽媽沒有錯。
母親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條件,給孩子提供最佳的上學環境。
爺爺怕自己的存在會影響晨晨和媽媽的關係,主動回到了鄉下。
晨晨沒有了爺爺的陪伴。
他的生活變得枯燥乏味了起來。
這個不足十歲的孩子,每天醒來面對的是上不完的培訓班。
大人常說:小時候不好好學,長大隻能去工地搬磚,要麼回農村種地。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所有的家長都有這個共同的想法。
以前,晨晨是一個活潑開心的孩子。
但現在,他稚嫩的臉上沒有了笑容。
只要他哭喪著臉不想學習的時候,媽媽就會說:晨晨,再學一會,就比其他孩子更優秀。
最讓人落淚的是,
晨晨終於在重壓下,受不了了。
他一個人朝鄉下跑去,一邊跑一邊口中喊著:“我恨媽媽,我恨鋼琴,我沒有了風箏,沒有了老朋友,也沒有了爺爺。”
一瞬間,電影院內的觀眾都眼眶微紅。
這個時代,
孩子們的童年不再像以前那麼開心,他們失去了臉上的笑容,失去了心底的開心,收穫的只是一個又一個興趣培訓班。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更是費心費力。
時代在發展。
如果小時候不學的多一點,將來在社會上就會活的很艱難。
父母沒有錯。
孩子也沒有錯。
只是這個現象讓很多人覺得辛酸。
劇情發展到現在,媽媽也覺得自己對不起晨晨,留了下眼淚。
可能,在她看來的補償,對晨晨來說是一種負擔。
故事的最後。
爺爺過生日。
晨晨和另一位小朋友陪爺爺放風箏,等到夕陽西下,落日黃昏,爺爺疲憊的回到了家中。
在搖椅中,爺爺永遠的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