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們只覺得歌詞很牛!
但他們不知道具體牛在何處!
這就好像,你買了一杯楊枝甘露,喝了一口,覺得太好喝了,心裡想著接下來一個月,甚至幾個月都只喝這種奶茶。
但你會去細問楊枝甘露是怎麼做的嗎?
或者,裡面的配料有哪些?
你不會問!
因為你只是單純的喜歡喝而已,只要有人給你不斷的往出造奶茶就夠了。
把這個比喻放在這裡,同樣適用。
觀眾們都覺得歌詞很好聽,很有感覺,但他們不會去深究。
但一些專業音樂人卻聽出了歌詞的絕妙!
當黑 幫和教堂碰撞,
那碰射出來的東西,只可能是一種東西,暴力美學。
沒錯!
暴力和美的柔和就是《以父之名》。
此刻,一些音樂人內部聊天群裡已經炸開了鍋。
這些聊天群都是各大公司音樂人私底下的群聊。
音樂人對任何音樂公司都是命脈!
少了藝人,沒關係。
但少了音樂人,那就完蛋了。
所以這些音樂人私底下成立了自己的小群,一旦其他公司有高薪挖人的訊息,馬上跳槽。
“我頭皮發麻!陳明是怎麼想到這歌詞的!”
“臥槽,現在的年輕音樂人這麼猛嗎?”
“太暴力了,暴力到我沒辦法不愛!”
“真了不得啊,我寫不出這樣歌詞!”
“每一句尾字的押韻絲毫不突兀,完美融於畫面感的氛圍裡,這樣的神曲居然出自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
“方書呢?方書大佬怎麼看?”
“別叫了,他都快結婚了,哪有時間水群。”
不止是歌詞,這首《以父之名》在旋律上也做出了很大的改變,美聲的歌劇成為了整首歌的隱線。
如果陳明知道他們的讚歎,估計心裡不會有太大的波瀾。
這首歌的作詞人,可是那位“狠人”!
早期,周杰倫合作最多的作詞人,並不是方文山,而是在圈內以狂妄囂張聞名的“黃俊郎”。
這個人真的很狂!
但他狂的有道理。
他曾經在網路上發過這麼一段話:我為什麼很少聽其他人的歌,因為我16年前寫的歌,到現在還在流行著。
這首歌就是說《以父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