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尚,雖然莽撞衝動,卻不是無腦之人。
劉闖死訊一日沒有確認,他一日不敢輕舉妄動。
要知道,劉闖現在雖下落不明,可是幽州尚有荀諶等一干人為他看守家業,又豈是袁尚可以冒然插手其中?如果劉闖沒死的話,勢必會和袁尚反目。而這種情況,卻非袁尚所願意。
袁尚和袁譚反目,手中便只剩下趙郡、常山、安平和鉅鹿四郡。
渤海和清河國則在袁譚的控制之下,袁尚也沒有力量能夠涉足其中……曹操既然撤兵,那當務之急便是要儘快穩定局勢。袁尚在邯鄲一面派人和幽州加強聯絡,一面讓人前往幷州拉攏高幹,同時又招兵買馬,希望早日恢復元氣,可以奪回鄴城。只是他也清楚,這絕非易事。
高幹得知袁尚戰敗,曹操奪取了魏郡之後,也有些慌亂。
他下令焦觸和夏昭兩人集結兵馬,並派人與當地烏丸部落聯絡,向邯鄲發兵救援。
這一次,高幹從龜茲借來八千烏丸鐵騎,給予了袁尚極大支援……不過,他也清楚,僅此這樣還遠遠不夠,所以在三思之後,高幹有集結了手中所有兵馬,屯駐通天山,意欲兵發河東。
曹操雖然撤了兵,可是這戰局卻變得越發緊張。
雙方一邊積極的做著準備,一面又小心翼翼維持眼前的和平局面。
因為不管是袁尚高幹,還是曹操心裡都非常明白,而今的狀況之下,決戰的時機還不甚成熟。
發鳩山,位於長子西五十里。
三座主峰組成延綿山勢,奇峭山峰逐次排列,入托三尊傲立蒼穹的巨人,蜿蜒南北,雄偉壯觀。
暮夏時分,山頭霧罩雲騰,翠奔綠湧,頗有仙境韻味。
相傳,上古時共工和顓頊爭奪帝位,共工怒而撞倒不周山,使的天柱折,地繼絕,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
這不周山,也就是發鳩山。
自興平年間於毒被殺,黑山軍被袁紹所敗之後,張燕率黑山軍便退入發鳩山中。
這發鳩山同時又和太行相連,可以連通河內、趙郡、常山、中山等地,即便是百萬大軍,也難以圍剿乾淨。
張燕退入發鳩山之後,就把大本營設立在發鳩山的主峰,方山峰周圍。
這方山峰還把比之泰山還高,峰巒疊起,怪石崢嶸。
雲濤霧海,景色更堪稱一絕……
褚凌是張燕的叔父,常山真定人氏。
當年張燕隨太平道起事,便是褚凌引介。
那時候,褚凌為三十六路渠帥之一,地位頗高。哪知道張燕在加入太平道之後,很快就得到北方大帥張牛角的喜愛,而且在張牛角死後,張燕更成為張牛角的繼承人,黑山軍大頭領。
褚凌初時,也是非常快意。
自家侄兒當了大頭領,他在黑山軍中豈不是地位更高?
可誰料想,張燕治軍嚴謹,即便是褚凌也深受其苦。這剛開始的時候,褚凌還不太在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褚凌便產生了些許不滿。他們生活於群山峻嶺之中,環境很惡劣。而張燕又不允許他們隨意驚擾周遭百姓,也使得黑山軍的生存變得更加艱難。去年,也就是建安六年,褚凌擅自出兵,襲掠長子,令張燕大怒,更當眾斥責褚凌,還打了他三十背花……
褚凌雖表面上認罰,可心裡卻非常不快。
外面人都叫我們黑山賊,即為山賊,又哪來的那麼多規矩?
整日在山中吃糠咽菜,算得什麼山賊?哪怕是後來張燕在私下裡向他請罪,但終究是買下了仇恨的種子。
再後來,曹操派人秘密與張燕聯絡,招攬張燕。
褚凌自然是舉雙手贊成,表示同意歸降曹操……畢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勝了袁紹,其勢已成。這種情況下,投效曹操無疑是黑山軍最好的選擇,甚至還可以獲得一個出身。
誰料想,張燕竟然不肯答應。
他非但不答應,還想要投效幽州的劉闖。
那劉闖雖然是大漢皇叔,可又如何?乍一看劉闖的地盤不小,但大部分都是苦寒之地,根本不適宜生存。與其投奔劉闖,還不如歸降曹操。褚凌為此和張燕几次爭吵,但張燕卻始終不肯點頭。他還派人前往幷州查探,顯然是要歸降劉闖……褚凌對張燕的不滿,更隨之加深。
“郭軍師放心,我已按照你的吩咐,命刑猛斬殺張燕。
若順利的話,此時張燕應該已成了刑猛刀下之鬼。張燕一死,發鳩山便沒有人能夠在阻攔於我。我在黑山軍中多年,倒也有些勢力。今晚我便邀請發鳩三山頭領商議此事……呵呵,相信大家早已經厭煩了在山中討生活。若司空能給予我等一條生路,必不會再有人反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