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軍除了先遣的兩個團,隨著時間推移,其主力都往萊蕪奔來。
指揮北軍主力圍殲萊蕪縣的主將,是張懷芝的長子,少帥張照庭。
他的母親和妻兒等張氏家族,都喪命於那場沂州逃亡之中,他對陳天華當然是咬牙切齒。
他這次親率二萬餘步騎兵,十倍於萊蕪守軍,氣勢洶洶地撲了上來。
除了率先攻擊北營,他讓主力從東西南北,四面八方同時發起攻擊,誓將萊蕪踏成平地,親手砍下陳天華的腦袋。
陳天華的中軍大營,東西南北分別有特務團的四個營在把守,在中央位置,只有飛鴿,於洋率領的侍衛隊一百五十餘人,還有特務團團部警衛排,大帥行轅司令部的警衛連。
陳天華將二百警衛人員,加上自己的一百五十名侍衛隊,共計三百五十名官兵,作為戰鬥的總預備隊,交由飛鴿指揮。
讓幾十名參謀人員和後勤服務兵等集中起來,進行自我保護。
他的身旁,只留有於洋和三名侍衛,自己也是全副武裝,長短槍,雁翎刀在身,隨時準備出陣撕殺。
這場生死存亡的大戰,大營的四面八方,不能讓敵人有所突破,一直要堅守到楊善信的部隊慢慢收攏,在完成斷後的前提下,騰出手來增援萊蕪。
北軍張懷芝的部隊,在濟南,青州,泰安等地,有十餘萬之眾,這次追擊虎賁軍,少說有六七萬,而楊善信手上,能機動的,也就兩萬,所以,難度都很大。
北軍張懷芝的主力,在他們父子倆數年調教下,不得不說,都有了質的改變。
但雖說驃悍不畏死,但在戰鬥意志,紀律方面還是欠缺不少。
最大的毛病,便是普通軍隊的通病,好打順風仗。
戰事一旦陷入困境,他們第一件事想到的便是逃跑,理由都很簡單,家裡還有婆娘娃兒等著自己養活呢!
而南軍的戰鬥意志,則完全不同,一旦加入南軍序列,他們的家人將由當地政府養著,戰死有筆可觀的撫卹金,軍烈家屬在從業方面得到照顧,優待等等。
假如他們在戰時不守紀律,擅自逃跑,即便他們成功逃脫,等待他們的也將是砍腦袋的懲罰,而且還將累及家人,這是一種恥辱。
這樣的死法,江南政府是不會為他們的家人,再支付那怕一文錢的。
面對北軍不計成本的瘋狂進攻,他們頑強抵抗,從將軍到士兵,沒有一個人在這個時候轉身退向中軍。
特務團那更是鐵軍,每位戰士都明白,大帥就在他們的身後,決不能後退。
他們知道,如果這個時候逃向中軍,必然將衝亂部隊防禦體系,而敵人更會追著他們殺進中軍大營,那個時候,整支軍隊都完了。
張照庭有些沮喪地看著戰局,由壓倒性優勢兵力的突襲,正在慢慢演變成一場陣地戰。
他本來以為,以他一萬精銳騎兵,和一萬五千步軍的全力突擊之下,定能一舉擊破對方的左營,衝入中軍大營之中。
而實際上,他的兵力優勢,基本就沒能凸現出來,在氣勢上反而是隻有五百餘名戰士的南軍,高漲激烈。
左營進展不順,隨著主力的不斷整合,他發起了對萊蕪城的全面進攻,但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