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資本家從不做賠本賺吆喝的買賣。
為此,他們萌生出了打退堂鼓的想法,但沒有明說。
光緒三十年,合興公司私自將粵漢鐵路經營股權的三分之二,轉賣給了比利時的萬國東方公司。
他們擅自決定粵漢路南段,即粵省境內由合興公司自己修築,而北段,即湘、鄂境內則由萬國公司主導修築。
而萬國東方公司是家跨國公司,總部設在上海,由比列時發起,由法、日、德、荷蘭等國財團或銀行入股,在華主要投資鐵路,有軌電車等交通業。
所以說,萬國東方公司背景複雜,他們願意賠本賺吆喝,跟他們的國內戰略有關,本身有其居心叵測之目的。
誰都心裡明白,鐵路大動脈不僅僅是搞活經濟,其軍事用途在戰時意義更大。
粵、湘、鄂三省的有識之士,鄉紳,民族實業家等獲悉這個訊息,非常憤怒,要求廢除原訂合同,收回路權自辦。
五十年之久,誰知道這中間會發生什麼變故?
此時,盛宣懷因為丁憂,早已辭去工部左侍郎之職,丁憂結束之後,他全心於通商銀行和輪船招商局的經營,無心關注此事。
張之洞奉旨督辦粵漢鐵路,他是個民族主義者,主張將路權贖回,決定走粵、湘、鄂各省“各籌各款,各修各路”。
由大清國各省民間自籌為主,同時,向洋人借貸的方式,建設粵漢鐵路,仍然是走官督民辦之路。
可合興公司雖說違反合同條款,自感理虧,可要他出讓路權,東方萬國公司也不同意啊。
張之洞從維護鐵路主權出發,“但期公司歸我,浮價不必計較”,決定跟美方合興公司談判。
他主張得到粵、湘、鄂官僚衙門和商民的支援,堅決要求收回路權。
張之洞委託大清國駐美公使梁誠先生出面與合興公司談判,雙方再簽訂贖路合同。
合興公司把在建的粵廣水鐵路段,以及粵漢鐵路勘探,設計等成果,高額索要。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談判,最終,大清國以六百八十萬美元,約等於一千萬兩白銀的高昂代價,將粵漢鐵路的築路權和經營權,從美方手上贖回。
是年,清政府對於全國鐵路建設,專門下旨明確:
“鐵路為國家要政,粵漢鐵路收回自辦,商民籌款興築,官為保護。”
於是,三省紳商均成立粵漢鐵路有限公司,並決定各省自定辦法,籌修本省境內一段。
粵省初定為商辦為主,鄂省定為官辦為主,而湘省折中,定為官督商辦。
大機率基調,還是官督民辦。
陳天華很清楚,眼下大清國國庫空虛,民商資金沒有這種大的實力,誰都沒有將築建這條鐵路的困難,估計充分,都是僅憑一腔熱血。
現實中,光憑滿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
歷史上,粵漢鐵路一直到1936年才全線通車,而在這三十餘年的變遷中,期間因為籌建資金沒法到位,修築工程浩大,困難多等因素,被迫中斷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