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臨別時的親筆信,內容很簡短。
開頭是聽聞陳天華至力於發展民族工業,辦銀行建煤礦,年輕有為乃國之棟樑之材,他心慰之餘就想近期見陳天華於江寧府。
看來,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岳父大人,大叔,小婿認為他是為了牛頭山煤礦的開採而來。”陳天華看完信,開口道。
兩江總督轄制江蘇省,江西省,安徽省,還有一個上海,而牛頭山煤礦就在安徽境內。
“開始老夫也是這種認為,跟你大叔商議之後,看來問題沒那麼簡單,等下還是聽你大叔給你分析吧。”李存智說道。
“侄婿啊,你們對張之洞並不瞭解,但我的父親李中堂對他了如指掌,而盛宣懷大人這二年跟他在礦產鐵廠上多有交集,對他也有不少認知。”
“這封邀請信函恐怕跟他的個人野心,也就是割據江南諸省,跟東洋人合作有很大關係。”
李經方接過李存智話題,對陳天華說道。
“此話咋講?大叔!”陳天華聽了大吃一驚,這些事實真相他在後世瞭解不多,臉色變得凝重起來。
“張之洞作為國之柱石,他跟日本關係密切,對日方態度從最初的輕日、仇日,到後來的依賴日,現在我父親逝世後的二年中,他與日方關係進入了密月期。”
李經方喝了口茶,就跟陳天華慢慢講述不會外界所認知的事態。
甲午戰爭之前,張之洞跟許多華夏人一樣,有很深的輕日情緒,這可從明朝開始追憶。
在跟大清國的鄰邦上,清政府認為倭國弱小,資源匱乏,經不起什麼風浪。
而北熊俄國強大,地大物博,國力強盛,非常野蠻。
所以大清國割讓琉球群島以賄賂東洋人,邀日抗俄。
可沒想到,倭國是隻中山狼,他的野心豈是琉球一隅?
在全面接受並佔領琉球之後,倭國得寸進尺,他的狼爪子伸向了朝鮮、東北。
完全的引狼入室,東北變成了日俄爭奪的一塊肥肉。
隨著中日關係惡化,張之洞輕日,加之仇日情緒更甚,這表現在他在開戰前夕,上奏摺堅決支援對日開戰。
甲午大清戰敗,而且是一敗塗地,這沉重擊碎了張之洞搞洋務就能富國強民的夢想。
在馬關條約簽署之後,他痛感大清朝腐敗無能,國體積弱,己經萌發了光靠洋務不能再救大清國的心理。
這種心理隨著近幾年國內外形勢改變,竟然轉變成聯日割據江南!
聽了這番言論,陳天華難以置信。
張之洞可是被後世歷史學家們公認的清末能臣,良臣,清官。
但仔細想想也是,清官良臣並不代表他沒有野心。
陳天華從後世史書中瞭解到,自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製定了滅亡華夏中國的‘大陸政策’,計劃是先戰據東三省,在關內分割成若干個地區,搞獨立王國。
所以,自甲午戰爭之後,東洋人在大清國積極尋求合作者,代理人。
而南方各省督撫都是日方的拉攏物件,最好是搞獨立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