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開始到傍晚的野釣草魚,陳天華講解了地點水域的選擇,以及誘餌穀糠撒潑的時間間隙,尤其強調魚上鉤後的跟蹤、拉放,以及最後收取的要點,並現場指導。
有了早晨釣蝦的教訓,吳老三他們這六人,這次都學得非常認真。
講解完了,讓每個人都實踐一邊、感受一下。
……
舊曆十月初六,清晨
立冬過後的第三天,天老爺正經八百地揭開了入冬的面紗。
從雙棲鄉到紹興府城的運河湖面上,一片靜謐,薄霧瀰漫在空中,使得遠處景色若隱若現,寒風吹過預示出行人需要保暖。
陳天華五更天划著小船就出發了。
天氣寒冷,尤其是清早五更天,有點過冬的感覺,許多人出門都穿上了棉衣。
他穿上母親和大姐共同給他編織的一件毛線衣,外披著一件厚麻布做的長袖衫。
毛絨線是鴉片戰爭之後,由國外傳入清朝國內,雙棲鄉鎮的雜貨店裡,就只有上次陳天華上門大鬧,買毛巾牙膏那家才有得賣。
那個雜貨店夥計現在見到陳天華,完全是畢恭畢敬,一口一個陳公子。
但凡店裡到了時髦或時尚物品,他總是第一時間告訴陳天華。
因為這傢伙完全是時髦的代名詞。
這種毛絨線到貨,就是一個禮拜前那個夥計告訴他的。
毛絨線這是個好東西啊,時下清末人們過冬,不是皮襖皮袍,就是棉襖棉袍,尤其是棉襖,棉花沒怎麼壓實,小孩子們穿在身上臃腫像是個圓球。
成年人穿在身上,肥肥大大的同樣顯得臃腫不堪,做事十分不便。
陳天華像個大闊老,把雜貨店裡的幾斤毛絨線全給買了,那夥計笑得合不攏嘴。
這家推廣毛絨線的上海洋行,專門印刷有宣傳單頁配貨出單,上面是幾種簡單的編織毛衣褲的針法要訣。
陳天華在竹林子裡現削帶磨弄了二根竹針,按照圖解和文字在邊上講解,母親和亭娟在邊上試。
母親和亭娟平時裡做衣織布編麻繩等,手很巧,編織毛衣很快掌握,還自己琢磨要訣。
幾天功夫,除了給陳天華編了一件毛衣,亭娟給母親編織了一套,連衣帶褲。
這次,陳天華準備到了紹興城裡,多買幾斤毛絨線回家,家裡每人都穿上輕便的毛衣毛褲。
小船也已裝上烏蓬,兩頭掛有擋風的簾布,就像一條烏蓬船,船倉內鋪有草蓆,上面可以放置乾貨,也可以人坐在上面歇息。
鏡明學堂就在府河邊上,從西埠頭村走水路非常便捷,約四十里路程。
一條空船,一個小時就到了。
陳天華到時,學堂裡早操剛結束,還沒開始早課呢。
“哎喲華之老弟啊,你咋這麼早就來了呢,你不知道商店一般要到晌午,也就是上午十點鐘才開門的嗎?”
陳琪美見陳天華大清早就跑到學堂,驚愕道。
“五更起床我都習慣了,英士兄,不知你二叔可否到了紹興?”陳天華拱了拱手,有點不好意思說道。
商店商場十點以後開門,這個習俗百餘年之後世,照樣沿用著呢,他豈會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