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青菜和黃瓜,都是屋基地後院的菜地裡現存的,大姐亭娟好像還在那園子裡整理菜地,拔草鬆土。
螺螄肉是幼娟在家用縫被子的粗針,在煮熟的螺螄殼裡挑出來的。
說實話,陳天華是第一次剖切河蚌,前二天都是大姐亭娟負責剖好清洗,然後再做菜。
不過,他腦袋瓜子裡有記憶儲存,慢慢來。
只見他小心翼翼地將薄刀刃,慢慢切入河蚌口中,然後手臂和手腕用力往下壓,“咔嚓…咔嚓…”切斷其四周的吸殼肌。
將手指伸進殼開的縫隙,不過得小心手指別被殼口給割著。
手指勾著蚌殼用力一掰…再掰,“譁…”整個河蚌被掰開了。
將蚌體肉整個取出,放入腳盆中,把空蚌殼扔到道地一個堆蚌殼的角落,然後揭開蚌肉,去除腮幫子,剩下的肉體用水沖洗就可以下鍋做菜食用。
而河蚌的腮幫子,還是個餵雞的好食料。
河蚌肉含有極其豐富的蛋白質、粗纖維、維生素A、D等微量元素,營養價值極高。
剛進門來的大姐亭姐,看著兄弟如此熟練地解剖大河蚌,而且雙臂及指力還挺大,簡直是看呆了。
她不明白以往剖河蚌都很笨拙的兄弟,今天是怎麼獨自弄來著?
別看河蚌個頭不大,但其吸殼肌很強,亭姐雖不懂什麼叫吸殼肌,但她知曉,剖切大河蚌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手指力腕力。
亭娟比劃著手勢,嘴裡“喔喔…喔”地叫著,意在指導兄弟剖河蚌。
聽母親說,大姐亭娟比自己大二歲,今年廿一歲,紹興鄉下一般說的都是虛歲,說是廿一歲,實際也就是十九歲。
反過來也就證明了陳天華虛歲十九,實際十七歲。
亭娟長著烏黑頭髮,盤在頭上用桃木簪子彆著,眼睛大大的,臉很秀氣,面板略顯粗糙,兩隻手掌長著硬繭,顯然是使用鋤頭,鐵耙之類農具所致。
她天生是聾啞女,但顯然不是家族遺傳,以陳天華的學識猜測,應該是母親生產時,不慎傷及嬰兒聽覺神經,若用針刺穴位療法,有可能治癒或得到改善。
這個不急,等過些日子以後再說。
見陳天華還算麻利地剖好七個河蚌,亭娟開心笑了,她幫著清洗好河蚌肉,然後切成條型狀交給母親下鍋燒菜。
他們家的堂屋,目測一下在四十個平方左右,靠牆的雙灶,前後左右佔了約七八個平方。
家裡所有盛器,除了用來盛菜裝飯的陶器碗具之外,其它的均為木製盆。
手盆、洗菜盆、腳盆、澡盆…都是圓形,直徑尺寸不一,主要是洗臉、腳,洗衣服和洗澡之用。
靠側面牆放置有一個木製的菜碗櫃,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面隔斷是放置碗筷,菜餚,下面是放置大點的器皿。
碗櫃傍有一隻大水缸,不過,這種水缸跟近代農村用的水缸還是有不同。
現代的大水缸,是口大下小的椎形,容積也大。
而家裡所用的水缸,應該是代用品,容積不大,形狀像人體的肚皮,中間大到上面忽然收脖,缸口比缸腹小一半還多。
這種陶缸,嚴格意義上講應稱之為甕,既可以儲水,也可以裝穀米,泡鹹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