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三年八月初,大宋使團正使許貫中、副使徐寧、參贊聞煥章以及禮部的大小官員,加上護送的禁軍與差役,總計有三四百人之多,浩浩蕩蕩出來汴京城,往北去了……
河南境內倒還好走,過了黃河,只見黃河東流,泥沙氾濫。眾人一路北行,綿延數百里的宋遼邊境上,有許多為了防止遼國鐵騎入侵,挖了的不利於騎兵通行的沼池河道。
八月下旬,大宋使團已經到達雄州,知州和詵帶領雄州大小官員親自迎接。
雄州是宋朝北方的一座邊關重鎮,原名瓦橋關,曾隨燕雲十六州一起被契丹佔領。公元959年,周世宗率軍北伐時,瓦橋關契丹守將不戰而降。周世宗下詔將瓦橋關改名為雄州。
雄者,巍然勇猛也。大概周世宗是想以此彰顯武功,威懾契丹。
雄州城北三十里處有一條河,叫白溝河,那便是宋朝與遼國的界河。那裡有個渡口,叫白溝渡口。宋遼兩國每年來往的使臣,都從那裡坐船過河,然後沿著暢通無阻的驛路,南下宋朝首都東京汴梁城(今河南開封),或者北上遼國首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
宋朝與遼國在白溝河兩岸分別設有驛館,負責迎來送往。
白溝還是一個通商口岸。宋遼兩國在此開闢榷場,邊貿交易十分紅火。宋人用茶、鹽、布匹、糧食、瓷器等,換取遼人的羊、馬、駱駝等牲畜,以及刀具、馬具、皮具等產品。宋朝每年送給遼國的五十萬匹兩銀絹,也在此地交割。
自“澶淵之盟”一百多年來,兩國從未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邊境平安,兩岸融洽,百姓安居樂業。
雄州知州和詵是武官出身,年齡在五十歲左右,身材較矮,長著一個胖胖的圓臉,慈眉善目,從表面來看,不太像個武官模樣。
然而,他不僅是武官,還出生於將門之家。
他父親名叫和斌,是著名將領。當年,大將狄青南征,和斌曾率騎兵一部做先鋒,英勇善戰。凱旋迴朝後,受到宋仁宗的接見和慰勞。宋神宗時,安南(今越南)入侵,和斌受命率步騎三千出擊,他有勇有謀,殊死決戰,大敗敵軍。
和斌曾長期在廣西戍邊,晚年回到東京,官至侍衛親軍步軍司都虞侯。
和詵依靠父親的庇廕步入仕途,最初在河北軍隊中任職。他喜歡鑽研兵器製造技術,元祐年間,曾研製出一種輕便弓箭,叫做制勝強遠弓,又稱鳳凰弓。那是一種腳踏弓弩,據說能破堅於三百步之外。他把弓弩呈獻給宋哲宗皇帝。皇帝很高興,下令全軍推廣。和詵以此成名。
宋徽宗繼位後,他繼續在軍中任職,歷任右武大夫、威州刺史等武官職務。
對一般州府,朝廷都會派遣文官去擔任知州。但雄州不同,雄州知州都是由懂軍事的武官來擔任,這已經成為多年來的一個慣例,因為雄州戰略地位很重要。
今年,和詵被朝廷選中擔任雄州知州,因此他也實心用事。
再向前走就進入了遼國境內,許貫中與聞煥章認為不可失了大國體統,一行人在雄州停歇一日。換乘馬匹車輛,採買物資等等。
第二日,使團再次啟程,和詵又親自護送過河。在遼國官員嚮導下,許貫中等人踏進了遼國境內幽州地界。
幽州為戰略要地,。可更多的卻是身著漢服的中原人。遼人在此駐有重兵,大街上隨處可見往來巡弋的遼軍士兵。此處雖是遼國地界,可居民多為漢人。
不過許貫中向遼國官員說明來意時,卻得知一個訊息。耶律延禧既不在南京燕京城,也不再上京臨潢府,而是在中京大定府。
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對四季捺缽(契丹語,遼帝行營)情有獨終,狂熱異常。每次捺缽動輒十幾萬人馬隨行,一年四季到有一大半時間是在行獵中渡過的。春天上混同江釣魚,夏天往永安山張鷹,秋天去伏虎林射鹿,冬天居廣平澱獵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一刻不得閒下來。
再燕京休息了一日,許貫中等人再次啟程。這次隊伍更加龐大,燕京的留守官派人護送許貫中等人前往。
行了三四日,前方向導來報,遼國皇帝耶律延禧正在鹿鳴山狩獵,一行人再次改道。
半日功夫,許貫中等人到得鹿鳴山腳下,自有遼國官員前去通報。
可是等了一個多時辰,仍不見有人來回話,禮部的官員忍不住抱怨。“這遼國上下怎如此懈怠國事!”其實他也只是敢在自己人面前說說,若是在遼人面前,他是萬萬不敢的。
聞煥章輕捻鬍鬚,望著連綿的群山,黑壓壓的遼軍隊伍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正說話間,眾人突然感覺那地就震動起來,山崩地裂似的。地皮發顫,山上鳥獸四散,轟隆聲震耳欲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