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大九年(公元951年)正月十五日傍晚時分,林楓一隊人趕至了遼國南京城。
公元938年,遼太宗將國都“皇都”改名為“上京臨潢府”,定幽州為“南京析津府”,又稱燕京,為遼國陪都之一。
自戰國時的燕都薊城迄今,雖歷數千年,但北京城的城址位置一直都在永定河穿越西山,流入北京平原的古渡口處。它溝通華北平原和蒙古、東北交通的樞紐位置,便是這座歷史名城久盛不衰的主因。
南京城牆高三丈,寬一丈五尺,幅員二十七里,是五京中最大的城。在依然飄落的零星雪花中,城牆顯得異常的巍峨,城頭上、城牆外,都有成群結隊的軍隊正在巡邏。
在蕭都的引領下,一行人全部下馬,從東北角的宣武門順利進入了城中,沿著入城大道直奔西南角的南京內城和皇城。
一走到大道寬闊處,蕭都翻身上馬,林楓和一干兄弟們也立即翻身上馬。
蕭都聽到後面的聲音,扭過頭來,欲言又止,扭頭打馬前行。
林楓好整以暇地慢隨其後,好奇地觀察著這前世北京城的境況。眼前的建築格局與南唐金陵差不多,全是仿前唐建築,市樓、坊市、寺觀交叉排列。
也許是因為大雪,再加上時時呼嘯而過的騎兵,街道兩側只有少許的市坊、商鋪開門,偶爾只有幾家店鋪上面掛了一兩個嶄新紅燈籠,街面上,只有零零星星攏手急行的路人,顯得很是冷清,渾然沒有多少元宵佳節的歡樂氛圍。
令特種戰士感到奇怪的是,不時有騎兵從這支小隊伍迎頭而過,總會呈兩側夾圍的狀態,從隊伍兩側相向而過,敵意十足。不時,有契丹兵揮舞手中兵器,衝著林楓他們大喊大叫,還有騎兵繞著隊伍轉上一圈,返身向來處奔回。
經過兩天與蕭都的同行,林楓也粗略知道了“上馬、下馬”的契丹語說法,聽來聽去只能聽清楚“下馬”的說法,林楓正準備上前向蕭都詢問究竟。
就在這時,前方馬蹄雷動,至少上百名白衣黑甲的契丹騎兵直衝過來,在一箭之地停住了腳步,上面的騎兵紛紛抽弓搭箭,瞄準了林楓他們。
蕭都一看,趕緊打馬上前,與為首的領兵契丹將領快速說著什麼。
林楓遠遠地看到那名契丹將領面上的怒容一直未退,立刻警惕起來,將右手舉到空中,先掌後拳,示意大家停止前進,準備攻擊。特種戰士立刻刀出鞘,箭搭弓,迅速調整成為一個箭頭進攻陣形。
“林大人,你在幹什麼?你不要命了?漢人不能在南京城中縱馬的!”一直跟在隊尾的翻譯**牽著馬跑了過來,衝著林楓高喊道。
林楓瞥了**一眼,根本沒理會它,抽刀在手,雙眼緊緊盯住了前方的契丹騎兵。如果被這麼一條充滿岐視的規定輕鬆嚇住,他們乾脆將特種戰士的名頭去掉,將臉蒙上,從長城上跳下去算了!
**一看這種情景,連滾帶爬地跑到了路邊,躲到了一家店鋪的臺階上。
那名契丹將領看到這邊的變化,怒色更重,狠狠一鞭打在蕭都身上,回身呼喊幾句,契丹兵們立即收起了弓箭,全部拔刀在手,瘋狂打馬,略調隊形,向這面衝擊過來。
“兩軍相逢勇者勝!絕不留情,殺!”林楓舉刀怒吼,率先向前衝擊。
幾個呼吸之間,兩隊騎兵一百多步的距離變沒了,林楓狠狠一刀剁在馬屁股上,瘋狂一般側撞向了面前的契丹漢子。從一開始,林楓就沒有準備奴顏婢膝地求契丹人,準備用拳頭和鋼刀打出自己該有的尊嚴。再說了,身下騎得反正又不是己方的戰馬,不需要心疼愛惜的!
有了林楓的榜樣,特種戰士們立刻紅了眼,剁馬股,捶馬眼,扯馬鬃,戰馬痛苦地嘶吼著,一個接一個撞入了契丹騎兵隊伍中。
一個是箭簇進攻陣型,一個近似散兵線;一個是不惜命地衝擊,一個是志在嚇唬對方。兩軍一照面,契丹騎兵立刻吃了虧,不少士兵連人帶馬被撞倒在地,陣型更亂了。
林楓身下的馬連撞三匹馬,也受了傷,速度慢了下來,左前腿瘸了,林楓立刻猛刺它一刀。馬瘋狂地躥了兩步,再度撞上了一名契丹騎兵,兩馬一人全部轟然倒地。
林楓輕鬆落地,翻轉刀背,連續敲倒了兩名圍過來的失馬騎兵,口中大聲喊道:“下馬者圓形戰陣,左旋,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