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洛南無意中抬起頭看到牆上的掛鐘時,心裡一驚。
怎麼就50分鐘了?差不多到結束這次諮詢的時間了。
這50分鐘裡,我都幹了些什麼呀……貌似什麼都沒做啊。
甚至連用哪個流派的方法來進行諮詢都沒確定下來。
洛南還遠遠沒到選擇流派的時候。事實上,國內的心理諮詢師培訓也比較綜合化、簡單化,一般的心理諮詢師都是各個流派都瞭解一點,各流派的技巧也都會運用一些,但說不上專精。
能對某個諮詢流派專精的諮詢師,放在國內也算的上是一方名家了。
洛南自己比較偏愛認知行為主義的諮詢方法,同時也認同人本主義的一些理念,但是他最愛的催眠偏偏又是由精神分析學派發展起來的。
在已經進行臨床諮詢的時候,還沒有確定自己的諮詢流派,這在發達國家是不可想象的。不過這就是國內的形勢,大家都是這麼玩的,洛南也心安理得。
不過至少在進行單次的諮詢中,是必須確定一下自己用哪個流派的諮詢方法的。
因為精分、人本、認知、行為、格式塔等各個流派對於心理問題的成因、解決方案、諮詢效果評估等都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連自己在這次諮詢中用什麼流派都沒確定下來,那絕對是無法開展諮詢的。
當然,這首次諮詢只能算是攝入性會談,以蒐集資訊、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諮訪關係為首要任務。
洛南覺得,資訊蒐集得是差不多了,諮訪關係,貌似建立得也還OK?
他試探性地說道:“佳怡,今天的諮詢差不多就到快結束的時候了。我想再問你一個問題,之前你沒有正面回答的問題。”
“這麼快啊?”梁佳怡扭頭看了看掛鐘,“好吧,你問吧。”
她的氣色比剛來時好多了,臉上也開始有點微笑。從她的用詞“這麼快啊”來看,這段時間她應該是覺得比較愉快的。雖然有效果的諮詢不一定是讓人愉快的,但她感到愉快,說明諮訪關係建立得還可以,至少她不覺得時間難熬。
洛南笑著問道:“到底是什麼促使你改了諮詢時間呢?今天發生了什麼嗎?”
“我不是說了嗎,週末有事。”梁佳怡不悅地說。
洛南微笑著點頭,沒有做聲。
梁佳怡也不說話了。沉默了片刻,她才說:“其實是我上午跟男朋友打電話,說了我週六要做心理諮詢,不能陪他去應酬了。他對我發了一通脾氣,說我發什麼神經,好好的做什麼心理諮詢……”
“你是怎麼回應的?”
梁佳怡偏著頭想了想:“我說我心理是有問題啊,需要做諮詢怎麼了,看不慣就分手啊。”
“然後呢?”
梁佳怡的嘴角露出一絲苦笑:“然後我男朋友就說,那就分吧,就把電話掛了。我都不記得這是我們第幾次鬧分手了。”
洛南不知該怎麼接這句話。動不動就說分手,貌似梁佳怡在這段感情中顯得並不成熟。而她男朋友如此冷淡,說“那就分吧”,說明他們之間的相處模式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從這個點往裡探尋,能找到梁佳怡心理問題的根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