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就三水讀書識字,那信,自然是由三水來看。
信中,楊啟忠把如今百姓苦疾,寫得悲悲悽悽。又重筆大墨的,把南圖嶺皇朝批判的一番。
其中意味,如壯士悲歌。
整整的三頁紙,銳利的不止是筆鋒,更是言詞。
信中還提到,這三百兩銀子,請他們代他,為需要幫助的人,給以幫助。
這倒是李三水意料之外的事。
畢竟,如今大難臨頭,還有這般情宜的,實屬少之又少。
就永來鎮,便賣家產舉家遷徙的,不在少數。
他們,在別處有宅子,有產業,卻從沒想過,為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一絲溫暖。
僅僅避禍不急。
再有,像劉育山這種,商人言商,趁火打劫。
也就是礙於督撫董吉人的臉面,拿了幾千兩,助董吉人賑濟災民。
如果不是董吉人,他劉育山會捨得拿錢出來?李三水只用想的,都覺得這隻會是個笑話。
信看到最後,讓他更沒想到的是,最後一段,是對鄭家的惋惜。
其中言語不難看出,楊啟忠與鄭家,定為深交者。
不然,也不會冒著犯與叛國者有來往的罪名,說出這番肺腑之言。
最後的最後,李三水眉頭深皺。
楊啟忠因沒能幫到鄭家而愧疚?不!楊啟忠這幾話,是在道歉!!
思量過後,他把信,讓大哥拿去給了大嫂。
長嘆一聲後,目光看向窗戶外,盡灑瓢潑大雨的天空。
眸色漸深,心裡有了盤算。
……
信到林楚楚手裡的那天晚上,林楚楚一晚沒睡。
不停的重複著,看信,看李大石,最後撫著自己腹部。
她知道,這個孩子,不僅是大石的心尖肉,更是李家人的心頭愛。
最後,把信紙點燃,看著紙頁,在手指間化成粉末。
孩子不能不要,鄭家的仇,也不能不報!
……
次日一早,林楚楚開始忙活起來。
先是安排起大石和叔叔們,收拾妥當,搬去了楊家的宅子。
李大石挑著擔著過來的時候,一推大門,四人個大活人跪在地上。
“見過老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