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說到底乃是國力之間的較量,不是一場兩場戰役就能決定的。而如今明朝的國力……哪還有國力可言?
所以,楊嗣昌的想法是攘外必先安內。先剪除國內農民軍,休養生息個幾十年,再整頓軍備和建奴在遼東較量一番。
實際上,這個思路並不是楊嗣昌所獨有的。
自天啟年開始,朝中就有議和的建議。
只不過,明朝的國家意志中容不得妥協二字。[.超多好]對於外寇,打到底才是政治上的正確。誰敢妄談和議,天然就會被印上一個“賣國賊”“奸佞”的烙印。
楊嗣昌之所以敢於在皇帝面前建議與滿清和議,估計也是看到農民軍禍亂十年來,國家已經處於崩潰邊沿。相比起外敵,農民軍才是真真的心腹大患。不徹底消滅他們,明朝也談不少積蓄力量,更談不上開疆拓土,收復遼東失地。
作為一個歷史發燒友,其實,這事孫元在現代社會也同網友們討論過。大家雖然對建奴都是切齒痛恨,可還是不得不承認,如果歷史可以重來,如果明朝要想渡過明末這個大劫難,還真不能兩線作戰。
拋開個人情感不談,換自己做皇帝,大約也只能先和滿清議和,送上大量的財物,維持一段時間的邊境和平。然後,將所有力放在國內戰場。就算暫時忍受屈辱,也無所謂。
形式比人強,作為一個政治家,客觀冷靜是最重要的素質。
由此看來,楊嗣場與現代人的思路暗合,也是明末第一流的大政治家。即便孫元對此人的人品相當地厭煩,可也不能不承認這一點。
眾將群情激奮,還在不住痛罵楊嗣昌奸臣誤國。
孫元又陷入了沉思,如果不出意外,楊嗣昌的和談之議必然會讓崇禎皇帝大為動心。首先,崇禎皇帝並不是一個笨蛋。不但如此,此人也相當的精明,不然,登基時就不會不動聲色地徹底剪除大太監魏忠賢一黨
。在他手下,權傾朝野如同龐然大物一般的魏黨就如同沙灘上的城堡,談笑間灰飛湮煙滅。
他的問題是實際行政經驗缺乏,做皇帝后被文官忽悠成了傻子,弄得國家破敗不堪。這幾年,隨著年事漸長,見識多了,漸又振作之相。只不過,如今的明朝已是積重難返了。
正因為崇禎皇帝是個精明透頂之人,也知道如今和後金硬扛不是一個好的政治決策。而且,他對楊嗣昌也極為欣賞。老楊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甚至重過盧象升。
在皇帝看來,盧象升不過是一個能夠打仗的統帥,就其才具,也就部院大臣一級。而楊嗣昌卻是能治過平天下的肱骨之臣。至於高起潛,也就是一個聽話的家奴而已。
當年崇禎接見楊嗣昌,一番談話下來,立即發出“恨用卿晚”的感嘆,當即點他如閣,全面主持對農民軍圍剿軍務事。
滁州大戰之後,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效果明顯。走投無路的農民軍紛紛投降受了招安,就連巨寇張獻忠也披上了官衣做了朝廷的官員。眼見著農民軍就快要被徹底撲滅,皇帝也對楊嗣昌異常信任,但凡楊閣老所提之議,都照例準了。
到如今,楊嗣昌既在內閣執掌機要,又掌握著全國兵馬,乃是明朝末年權勢最大之人。同他比起來,周延儒、溫體仁都還有所不如。
其實,在孫元看來,老楊這種圍剿農民軍法子也很不錯,雖然有的時候他也很不以為然。
到如今,農民軍已經大部被撲滅。如果這個政策在維持幾年,農民軍就會徹底失敗。然後,國家在休養生息,等到小冰河期過去,或許歷史又會是另外一種模樣。
可以說,是這次清兵的入侵拯救了農民軍。朝廷忙於對滿清作戰,然後南方的農民軍得到喘息之機。
再加上明朝的野戰部隊在京城戰場損失太大,已無力南下進剿農民軍。過得兩年,農民軍再次死灰復燃,且實力大張,最後終於滅亡了明朝。
如果歷史可以重來,如果自己是崇禎皇帝,絕對會毫不猶豫地同建奴議和。
有軍官問:“王允成將軍,陛下怎麼說?”
王允成:“督師如今尚在京城,我又如何知道這點
。想來,以督師的性子,自然是見不得這種禍國遭殃民的奸臣的。咱們大明朝,什麼時候和敵人和談過?”
“對,得同建奴幹!”眾人同時叫起來。
王允成又問孫元:“孫將軍,剛才冷落你了,對不住,這事你怎麼看?”
孫元正陷於沉思中,聽到問,也沒想太多,隨口道:“內憂外患,要除外患,先解內憂,兩面作戰,不是什麼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