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沒有人才,而是大部分都沒有做好成在一家網際網路企業擔任副總的準備。
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準備。
之前就說過,羚羊科技的工作節奏和強度在國內國外都是最高最強的,就連工作環境,也是絕大部分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
哦,在某些公知們編造的謊言中有,但沒人會當真。
以至於一些偏保守點的應聘者,看到公司內堆積如山的零食、各型各色的便裝、隨處可見的裝飾品、直呼花名的上下級文化、像娛場所多過像一家企業的工作環境之後,都打了退堂鼓。
等這些人出去,更把羚羊科技給妖魔化了,傳言中的羚羊科技是一家不務正業的公司,雖然看起來挺有前途,實際上難成大器沒有前途之類。
什麼樣的傳言都有,甚至影響到了一些潛在的求職者。
當然,有留下來的,但也需要一段時間適應。
所以,儘管羚羊科技一直在招人,甚至在高薪挖人,但效果卻挺一般,符合徐楊和張曉穎要求的副總級別的高管一直沒有找到。
不怪他倆人要求高。
實在是羚羊科技的發展速度太快,眼看著就要啟動上市程式,張曉穎的副手也是非常非常關鍵的崗位。
羚羊科技現在的估值就有幾十億美金,上市之後破百億是分分鐘的事情。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張曉穎的副手一到崗就要負責至少好幾億美金的業務。
不說工作內容和工作難度,僅僅是這個概念,就足以讓許多求職者未戰先怯。
目前國內的民營企業中,總資產達到九位數美金的都沒多少呢。
也就是說,儘管是幾個副總的崗位,可只要入職,那基本上等同於一步登天了。
緊緊衝著這個稀有程度,徐楊和張曉穎也不會隨隨便便放給出去。
隨便給其他人,還不如暫時用著目前這幾個,好歹也是一同成長起來的“老資格”,總比頻繁的更換管理層要穩重一些。
羚羊科技這種大公司,一動不如一靜,尤其是管理層面,真經不起動盪。
該換人是得換人,但不能拿副總崗位當過家家,今天換這個,不行明天再換那個,得慎重。
重生前的某度在衰敗的時候就有這種現象,天天換高管,天天搞業務整合和拆分,那頻率,比鬧著玩還隨意。
結果也看到了,越鬧越沒心氣兒。
僅僅是一個造車業務,在網際網路車企這個概念剛剛興起的時候,某度就在折騰,可是等到賈回國的PTT豪車都出成品了,某度還在那兒玩概念。至於這業務的負責人,更是早就換了不知道多少茬兒。
不止造車業務,音樂、網文、長影片、短影片、外賣、打車、直播、人工智慧、雲儲存等等業務都是這麼一步步玩垮的,明明起步都挺早,概念也很時髦,甚至在流量層面也佔據很大優勢,可就是做不成。
為啥?
管理層出了問題。
利潤至上的經營理念讓各部門上上下下都急著變現,一旦短時間內無法盈利,就要換人。
越換,越急著賺錢,目光也越短淺。
最後結果就是大家一起賣業務、啃搜尋的老本度日。
偏偏小李子還沒有魄力刮骨療傷,只能拼命開發新業務給龐大的軀體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