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在萬眾期待之下。瑞典公佈文學獎得主,來自秘魯的作家家略薩!
措手不及。
始料未及。
情理之中。
“諾貝爾永遠不可能讓人猜中!”
這句話已經成為整個遊戲的一條鐵律。
不過,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文學獎公佈之後,媒體沒有立即對得獎者進行採訪報道,而是先為威爾特和戈明克惋惜了一番,接著替“號稱封筆。卻滿世界搞風搞雨”的柳敬亭擔憂。
“雖然這麼說。但是最近一個月,似乎已經很少再聽到柳敬亭的訊息,看來,他現在也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默默等待這個結果。”
實際上,經歷《威尼斯商人》之後,歐洲諸國的主流媒體對柳敬亭的“諾貝爾之賭”已經漸趨寬容,即便調侃,也已裹挾善意。特別是義大利《晚郵報》,更是明確地指出:“一個作家的偉大和是否得諾獎並無決定性的邏輯聯絡。就比如《等待戈多》和《吉檀迦利》,還比如《威尼斯商人》和《哈姆雷特》。”
一時間,全世界都開始為這三個人鳴不平,法國和印度的學術界代表,先後向瑞典文學院討要說法,自然無果,因為諾貝爾獎的一切評選內幕和細節都是絕密,要五十年後才能公開,瑞典文學院方面的回應就是簡單的一句:“一切結果都是經過反覆審定,絕對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
10月20日,永珍學園向世界發出公告:“《等待戈多》系本校柳敬亭同學的畢業設計作品,由作協馮長興主席和本校三位語言學教授推薦到瑞典文學院,進行諾貝爾文學獎的角逐!結果殊為可惜,但我們已經盡力。”
此公告迅速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熱議,法國方面也很快證實了這個訊息。
“從《哈姆雷特》到《等待戈多》再到《威尼斯商人》,不愧是柳敬亭!”
“他果然不是安分地在旅遊,不過倘若因為《等待戈多》輸了諾貝爾,我個人認為,這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輸贏。”
“既然瑞典方面知道真相,那《等待戈多》沒獲獎,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就在這場熱議風波逐漸沸騰起來的時候,25日,星月電視國際臺發表重磅宣告:“詩集《吉檀迦利》也是柳敬亭先生新作,與《等待戈多》一起參與了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角逐,對這個結果表示遺憾!”
彷彿天降隕石,彷彿平地驚雷。
關於《等待戈多》沸沸揚揚的討論還沒停息,星月放出這個訊息無異於火上丟炸彈。
在某一刻,似乎整個世界都出現一瞬短暫的錯愕,在那之後,熱議的浪潮迅速匯聚成滔天巨浪。
《等待戈多》和《吉檀迦利》全部出自柳敬亭!
這個訊息讓太多人出離震撼,其中的一波三折和峰迴路轉大大地、遠遠地出乎了每個人的意料。
大家猜到柳敬亭封筆可能只是虛晃一槍,是耍了一個文字遊戲,所以大家的推論,包括陸藝籌在內,都認為柳敬亭可能要“攜讀者以令諾獎”,用對付莫之餘的方式再次單挑瑞典文學院,或者是耍個小聰明,隨意玩耍三年,無所謂地認輸了事。
事實上,柳敬亭沒有玩陰謀,也沒有耍小聰明,而是採用了他一貫的方式——用真正的實力面對一切危機和挑戰。
“哪怕是這樣,都還是讓大家失望了啊……”
10月26日,柳敬亭突然更新了個人微型部落格,幾乎引起全中國人的轉發和評論,上演了一場真正的“不轉不是中國人”,很多鐵桿讀者剎那熱淚盈眶。
這個時候,柳敬亭身在古巴,正是那個老漁夫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