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瓶通體優美大方,堅胎白釉加之精緻刻花紋飾,使此瓶成為不可多得的定瓷精品。
除此之外,還有最多的淨瓶,比如龍首淨瓶。
定州靜志寺和靜眾院兩座地宮出土的定瓷,不乏恢宏壯觀、氣勢非凡的器物。
如多件白釉淨瓶,其中靜眾院出土龍首蓮紋大淨瓶,高達60.9厘米,為目前發現定瓷中最大的一件。
此瓶細長頸,鼓腹,臥足,龍首短流。
瓶頸上部刻仰覆蓮辦紋,中部為覆蓮紋相輪圓盤,下部為竹節紋。
肩部刻覆蓮紋三重,其下為纏枝花一週,下腹刻仰蓮四重。
肩塑龍首流,龍首高昂、前額突聳、張口露齒。
下頜飾一綹龍鬚,器形修長秀雅,紋飾精細流暢,可謂是千年定瓷的代表作。
而這樣的代表作在靜志寺出土的雖然不多,但是也不少。
那麼靜志寺靜眾院兩座舍利塔地宮之中,到底出土了多少件淨瓶,又何謂淨瓶?
這種瓶子又有什麼作用?為何出現在佛塔地宮中?
其實很簡單,淨瓶就是僧人飲水的器具。
梁陶弘景《授陸敬遊十賚文》雲:“賚爾鍮石澡罐,手巾為副,可以登齋朝拜,出入盥漱。”
這裡所謂的澡罐,指的就是淨瓶。
這種器物細頸粗腹,粗腹容量鼓大以盛水,細頸防浮塵蟲蚊入內而護淨。
淨瓶的淵源,或可追溯到佛法初傳時代。
唐法琳《辯證論》載:“僧祗等律雲,應法澡灌咽細腹粗護淨,便易生善長道,最為要用,是以為佛所嘆制。”
以淨瓶作為飲水器具,主要還是為了生善長道。
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記:“凡水分淨、觸,瓶有二枚。淨者鹹用瓦瓷,觸者任兼銅鐵,淨擬非時飲用,觸乃便利所須。
淨則淨手方持,必須安著淨處,觸乃觸手隨執,可於觸處置之。唯斯淨瓶及新淨器所盛之水,非時合飲。餘器盛者,名為時水。
中前受飲,即是無愆。若子午後飲,便有過。”
這裡是說瓶有淨、觸之分。
按佛教有午後不食的戒律律,午後即是非時,淨瓶之水可以過午而飲,觸瓶之水只能在午前飲用。
另外義淨撰《受用三水要行法》又云:“淨瓶須是瓦,非銅澡罐。由其瓶內有銅青不淨不得灰揩故……然五天之地,五將銅瓶為淨瓶者,一為垢生帶觸,二為銅腥損人。”
若以銅鐵類材質製作淨瓶,則瓶內易生垢出鏽。
而這種細長頸的器物,不可能予以從內擦拭。
所以當時僧人所用的淨瓶,都以瓷器為主。
靜志寺中的出土物也證明這點,只不過靜志寺、靜眾院兩地宮所藏淨瓶,都為定窯白瓷,只有一件為銅淨瓶。
淨瓶或有多種型別,主要有雙口與單口之分。
其形制為錐形長頸,細口朝上。
頸中部有尖扁輪狀平臺,鼓肩。
腹部為圓鼓狀或鼓肩向下內直收到底,肩旁有另一大口,呈瓶口狀,上大下小。
有直接以合頁扣帶蓋者,也有未見合頁扣的無蓋者。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