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一個知識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做出的正確判斷。
因為這件東西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沒有相同的器物對照。
底下又沒有款識,讓人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
而且還能準確斷代是明代的東西,這就很難了。
所以,當時相當多的人都覺得,應該是清中晚期的。
而馬老知道這件東西,是有資料可查得到的。
景鎮御窯廠出土的成化地層中,曾經出土過一片這樣一模一樣的殘片。
那件器物原來在底部,是有“大明成化年制”的款識,不過後來給磨掉了。
至於為什麼磨掉,這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因為很多人都會這麼做。
只不過,這一件不是為了去掉成化仿這個款識,冒充北宋官窯,而是另有原因。
可以說,在馬老之前,查遍所有的文獻資料,在全世界範圍內,一件這樣的完整器物都沒有。
因為成化年仿汝窯也不是大量仿製,而是少量的仿製。
所以,最終馬老以7萬元的價格賣下來。
而到了現在這個時候,以7萬元買下明成化年仿汝窯的完整器是不可能的,因此馬老算是撿了一個大漏。
馬老能以這個價格,買到那件東西,是基於幾個條件。
其一就是了解這件東西的來龍去脈,知道在景鎮出土過一件這樣的殘片,這也是一個文化積累的結果。
其二就是要了解歷史上的“鬧官窯”事件,這可是一次極其特護的事件。
話說,在八國聯軍攻進神都的時候,慈禧太后逃到了長安,因此紫禁城的大量瓷器流失到了民間。
慈禧太后回神都後,看到這一切就大發雷霆,要把這些人都抓來。
這時有官員就說,不能抓。
再說,也不知道東西在哪裡,在誰手上,不如出錢把這些東西贖回來。
經過一段時間,有少量東西回到了皇宮,但還是有大量的珍品,沒有贖回來。
其中原因就是,給的價格太低了。
不過這些珍器的擁有者,又怕官府過來追查,因此就把瓷器底下的款,都給磨去了,來個死無對證,這就是那件瓷器底款被磨去的原因了。
此時,陳文哲才意識到,他的積累還是不足。
對一件器物的判斷,最主要還是一個知識的積累過程。
知識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有些東西一眼看去,就知道真偽。
而沒有知識的積累,就是把一件物器,拿手上看一兩天,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很顯然,陳文哲還達不到這種程度,他也就只能透過一些蛛絲馬跡,下一些判斷,而且很多判斷,還是錯誤的。
如果他不是有著作弊器,這一次肯定要抓瞎!
現在好了,一切事情都被他推敲的明明白白。
所以這一次隋侯之珠,沒有讓陳文哲失望,直接給了他一個鑑定正確。
明成化仿北宋汝窯釉象耳爐,這就是一件官仿官,而且是存世數量極其稀少的官仿官。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