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動靜便一直沒有消停過,到了此刻,更是達到了整晚的高峰。
甚至也可以說,達到了湖廣會館開業之後的高峰。
活兒很應景,今天是元宵佳節,表演得便是《吃元宵》。
而且這活兒,屬於正宗的傳統老活兒。
但觀眾就是忍不住想樂,忍不住送上掌聲,忍不住心裡泛起意猶未盡的感覺。
他們不思考門道,只需要熱鬧、可樂、好玩就成。
熱鬧的不止臺下,還有後臺的演員。
如此熱烈的動靜,把他們的眼睛都看直了,甚至大部分人心忍不住變得無比激動。
掌聲對於演員來說,是致命的毒藥,是興奮劑,是整個演藝生涯的追求之一。
他們從來沒有料到,自己天天登臺的湖廣,觀眾們也能瘋狂到如此地步?
原來自己的園子,也能火爆成這樣?
旋即一股自豪感,自信心,不自覺的從心頭湧起,即便這掌聲不是自己親手掀起來的。
如果問郭德剛,這麼多年,一直堅持以傳統規矩管理班子,最大的好處在哪裡?
大抵便在此處吧。
簡單來說,以前的藝人生計艱難,不得不抱團取暖。
所以傳統班子的規矩,無一不在幫助塑造一種心理……團結!
如今時代不同,規矩也在變化,但在這種氛圍下薰陶出來的藝人,多少還會有些“自己人”的概念。
當然,前提是演員自己的心態偏正,不能太過自私。
不管主持人收尾,胡炎跟著孫悅下臺,臉上笑得很開心。
他不用回頭,也不用仔細觀察,便大抵能猜到全場人此刻的心情。
因為對觀眾情緒的敏銳把握,同樣也是成熟藝人的基本能力之一。
開心歸開心,心裡多少意外,倒也談不上。
因為掌聲從來沒有平白而來的,那都是靠手藝去贏回來的。
全場,甭管前、後臺,估計也只有他和孫悅才清楚,倆人在這一場運用了多少表演技法。
靈敏反應、急智、發託賣相、瞪、刨……
當然,相聲表演技法,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可以分為幾十上百種,今晚也只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
遠得不說,跟“瞪”連在一起的,便有“瞪、諞、踹、賣”。
跟“刨”連在一起的,便有“頂、刨、撞、蓋”。
只是表演講究火候,並不是技法運用得越多越好,關鍵得合適。
同樣,再好的技法,最終也得落在演員的手藝上。
手藝不夠,火候不足,那些通通都不叫技法,而應該叫地雷。
就比如如今的湖廣,除了自己和孫悅,他估計無人能拿捏得好。
這一點,胡炎當仁不讓。
他從來不是自負的人,也不是自卑的人,而是一個清醒的人,至少在相聲手藝一道是這樣子。
今晚這一場,能讓多少演員心裡有觸動,胡炎不清楚。
但他也沒太大遺憾,反正做自己該做的,剩下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緣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