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上的演出在繼續。
今晚的胡炎,在把場的同時,明顯跟孫悅交流得更頻繁。
沒空聊閒天,都是在討論每一位演員的特點。
一週後,自己即將離開湖廣,胡炎希望儘可能的最後幫孫悅一把。
負責園子,說白了就是負責演出,歸根結底還得落在手藝上。
活兒好,便什麼都有了,傳統相聲演員甭管到哪兒,這都是吃飯的根本。
胡炎說得多,孫悅聽得認真。
自己眼光半差不差,但絕對沒有小師叔的毒,而且思路也沒有他那麼靈活。
所以一番交流下來,孫悅收穫頗豐,同時心中也很感慨。
這都多少年了,沒有被人指點過手藝?
印象中,還是小時候在相聲班學藝那會兒,如海綿吸水般,吸收過先生肚子裡的墨水。
再之後,便沒有過這種機會。
甚至後來拜到石先生門下,也是抱著有個師承,好入相聲家譜的想法。
老爺子性子淡,平日也忙。
幾個師兄弟當中,貌似就大師兄於慊,跟過師父的時間最長。
至於自己嘛,除了三節兩壽登門拜望,其他時間很難有機會得到老爺子親自“夾磨”。
這種情況,也不光是石先生門下如此,整個相聲門基本都是這麼回事兒。
要不是自己打小坐科,墊好了底子,平日裡也愛琢磨相聲,很難有如今這份手藝。
感慨之餘,孫悅還很驚歎,敢情小師叔腦子裡,竟然還藏著這麼多好東西?
當然,也免了不知不覺中,彌散在空氣中,些許離別的味道。
不時,臺上的演出推到倒二,小嶽和史艾東上臺使活兒。
孫悅率先站起來,對著胡炎一揖到底。
按老規矩,指點手藝,這是半師之情,理當大禮拜謝。
胡炎坦然受禮,站起來,笑著拉上孫悅去換大褂。
倒二肯定是大活兒,一般都不會少於半個鐘頭。
但他們的大褂,卻不能等到人家快下場的時候再換。
因為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演員穿上臺的大褂,必須整齊到沒有一絲褶皺。
這既是傳統相聲演員的門面,也是對臺下衣食父母的尊重。
所以只有早做準備,才能以防萬一。
比如趕上大褂褶皺、破損、異味、弄髒了,或者乾脆落家裡沒帶來,也好有充足的時間處理。
小嶽的活兒未過半,胡炎和孫悅已然一身利索的回到上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