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仙,那就是花果山了。”東海之上,老龍王帶著李彥踏波而行,指向一座山頭,語氣中頗有些畏懼。
李彥眉頭微皺,他來時其實就注意到了這裡,但從外面看來,此處著實平平無奇,居然是花果山?
“久聞花果山,乃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為何毫無仙靈之氣?”聽了此問,東海龍王反倒稍稍一怔:“仙長不知當年舊聞麼?”李彥道:“我修行未久,既是舊聞,確實不知。”東海龍王看了看小龜,再察覺到這位身上有佛修的氣息,不敢不給面子:“上仙當知千年前天地大劫,佛祖移靈山,渡眾生,至東洲,不料途中發生了禍亂,一妖孽大鬧靈山,險些壞了東渡大計.…”李彥手掌微微一緊,小龜也翹起了腦袋:“竟有此事……那後來呢?”東海龍王滿是敬仰:“佛祖法力無邊,妖孽哪裡能翻得出祂的掌心,自是被當場鎮壓,海嶽清寧,下元安泰!”李彥道:“這話不對,老龍王剛剛有言,那位險些壞了大事,若是沒鬧出動靜,就是一場小小的風波,何至於傳得如此誇張?”東海龍王有些尷尬:“鬧是鬧了些動靜,然此等波折,終究阻擋不了我佛普渡眾生李彥也沒有在這上面較勁,這已經是意外之喜。他本以為東海龍王對於花果山的抗拒,是由於遠親不如近鄰,猴哥和龍王不得不說的二三事,沒想到還有這麼個事件。妖孽阻止佛祖東渡.....有意思!當然,以這老龍一貫謹慎的作風,不可能透露太多,李於車時彥直接問道:“依老龍王之意,此妖莫非是出自這山中?”東海龍王連連點頭:“然也!那妖孽正是出自花果山,此山至今留有邪氛惡氣,不可親近,上仙慎重!”直李彥道:“原來如此,多謝老龍王告誡了…那妖是被鎮壓在此處麼?”東海龍王搖頭:“當然不是,此山只是那妖孽出世之地,並非鎮壓之處。”李彥道:“那老龍王可知,它被壓在何處?”東海龍王轉向西方:“自是靈山之下,佛祖慈悲,親自度化!”透過這番簡短的對話,李彥獲得了許多關鍵資訊,再不多留,稽首一禮:“多謝老龍王,告辭!”東海龍王忙不送地道:“送上仙!送上仙!”待得這老龍鑽回海中,李彥帶著小龜,步履堅定地朝著花果山走去。
來花果山,本來是心血來潮,並非計劃之內,現在則非去不可。他要親眼見一見,這所謂的孕育妖孽,邪氛惡氣之地,到底是何模樣?
“確實荒涼,倒像是大鬧天宮之後的情形……李彥很快踏足山上,發現這裡花草俱無,煙霞盡絕,峰巖倒塌,樹林焦枯,真似是絕地一般。西遊記開篇,就是描述花果山的環境,稱其為
“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祖脈之地,才能在山頂上結出仙胎,最後蘊化出石猴來,那是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的,奠定了無與倫比的根基。
不過有齊天大聖在的花果山,是四海千山皆拱伏,威風子陣臨八面,等到悟空大鬧天宮時與二郎神交鋒,被金剛琢偷襲拿上界去,花果山就被二郎神率領梅山七弟兄,放火燒了。
待得三打白骨精後,悟空被唐僧逐出,迴歸這家鄉時,山上差不多就是現在這般荒涼,而眾猴也悽悽慘慘,被打獵的欺負,只剩下千餘之數,深潛洞府,逃得性命。
還是猴王回來,去四海龍王處借了甘霖仙水,把山洗青,再招魔聚獸,積草屯糧,還豎起了
“重修花果山復整水簾洞齊天大聖”的大旗,才漸漸恢復了生機。後來取經完畢,悟空被封為鬥戰勝佛,同樣坐了蓮臺,是否將道場開在花果山,或者是另有洞府,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想來那個時候,花果山的猴子們也沒人敢欺負,照樣能舒舒服服,過著長壽逍遙的日子。
現在別說猴子了,山上無花無草,一片死寂,連個小小的蟲子都沒有。
但李彥不僅沒有半分牴觸,反倒露出舒坦的神色:“有清有濁,激盪平衡,這才像是人間小龜也點了點腦袋。他們都一眼看了出來,這花果山沒有生靈,不是因為這片土地是什麼絕境,恰恰是其他地方的清氣太誇張了。它就像是在仙境裡面鑲嵌了一塊人間的土地,彼此間又沒有屏障阻隔,土地裡面的生靈久而久之,自然湧向了生機更加濃郁的地界。但問題是,這裡本來就是人間,而非天庭!
“世外桃源,人間仙境,恰恰是因為稀少,才顯得彌足珍貴,一旦世間全部變為佛門所期盼的極樂淨土,萬物都四大皆空,那又會是怎樣的畫面?”
“何況這種美好的背後,又要付出怎樣的代價,才是關鍵!”李彥語出感慨,腦海中浮現出
“赤煉”壓制本性的全過程,一路來到山頂。站在這看似光禿禿,實則難得真實的山巔,他閉上眼睛,眉心泥丸宮躍動,開始吸納天地元力。
之前那些毫無汙染的天地元力,他沒有吸收,如今到了花果山,這清濁相交的人間氣息,終於能敞開胸懷接納。
或許是壓抑後的放開,亦或是環境的特殊,此番修行,順暢得不可思議,很快法力充盈,仙靈之氣也凝鍊出了數股。
最關鍵的是,唯識勁在這個時候波動起來。周遭的一切慢下,心靈清靜透亮,萬物的規律變化,循著冥冥之中的一線感應,映入心靈。
萬事萬物的規律,是可以被掌握的,但掌握的規律並非一勞永逸,它們依舊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所以即使是被驗證過的經驗,也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變得不再合時宜。
正如這個世界,曾經的三界安寧,清濁平衡,已然不在,處於一種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中。
而唯識勁前五識追求的,是肉身的規律,從第六識開始,正式超脫肉身,涉及精神的無窮變化,契合天地之間,冥冥之中的一線感應。
這是一個全新的境界,又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博大精深,探索無窮。因此還有第七識指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
對於李彥來說,名字不是關鍵,背後代表的探索之道才是永恆。如今立於花果山頭,他福至心靈一般,那曾經迷茫的第七識,甚至連第八識,變得清晰起來。
“第七識,是要堪破本我的固執,達到無‘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