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最重要的就是使用與開發短途運輸工具。
最先想到的當然就是腳踏車、三輪車,不但結構簡單,而且完全機械驅動,再加上主角對其結構十分熟悉,如果要造應該不是難事。
但這腳踏車、三輪車完全依靠腳動力,一下發展出來也實在驚世駭俗了,思前想後,主角還是放棄這種思想,至少需要數十年過渡,不能在短期內發展。
如此適合短途陸路運輸工具就是獨輪車、二輪人力車、二輪馬車、四輪馬車。
最先是獨輪車,由於只有一個輪子,有一個人輪子推動(在山路前面一個人推,後面一個人拉),運輸量在6鬥1擔之間,非常適合在山路中行走,
一輛獨輪車,運輸一石糧食(古代一石約在150斤),一人餉一人,二人每天吃4升,如此可以吃十五到二十五天。
二輪人力車車自古皆有,但與現代不一樣,多由一個人在後面推動,仿照獨輪車,完全可以在前面拉動,或者在山路中一人拉動另一人推動。
二輪人力車穩定性較好(如現代二輪車,兩個輪子與車把形成一個平面),運輸量達到1擔1擔5鬥之間,如果一人餉一人,二人每天吃4升,如此兩人可以吃2537.5天。
目前使用的二輪馬車與二戰中國軍標準配置軍用二輪馬車不同,由於使用寬幅車輪,而不像一戰二戰那種橡膠輪胎,每輛二輪馬車能夠運輸3.56擔糧食(即250公斤到450公斤貨物,二戰國軍使用橡膠輪胎,每輛二輪馬車能夠運輸300500公斤。)
獨輪車、二輪人力車、二輪馬車與現代車輛相差不大,如果真的要說差距,最大差距就是寬幅木輪,比起橡膠輪胎車輛大,運輸量較少。
其中最讓人期待,或者說失望最大的四輪馬車,由於沒有轉向裝置,民間四輪大車使用較少,且非常不方便。
仔細分析,最主要的就是四個輪胎古代在車身上,而不是像馬車那樣透過轉向專制。
在對獨輪車、二輪人力車、二輪馬車、四輪車分析基礎之上,決定在保留獨輪車、二輪人力車、二輪馬車基礎上,在未來開發新型車輛。
陸路運輸交通工具解決之後,交通則相對簡單。
雖然不像現代這樣高速公路,柏油馬路,普通公路四通八達,但這個時代也有自己的高速公路。
自漢朝末年,雖然大車,二輪馬車大規模推廣,但漢人馬牛不多,最主要運輸工具還是獨輪車,陳毅不是說淮海戰役是老百姓有獨輪車推出來的,大概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自戰國以來,為了加強對地方控制,全國建立多個道如褒斜道、金牛道,米倉道,武關道,如此大道,道路寬約四五米,道路全部打夯夯實,方便人員通行,這可以說古代的高速公路。
在明朝的時候,洪武帝朱元璋不愧是農家子弟,遊方和尚出身,在其執政之時,雖然將中國建成一個小農經濟社會,但道路建設方面,還是實打實的。
朝廷、地方徵發勞力,加固這些軍事、經濟要道,有的地方甚至鋪上塊石,方便大車通行。
即便不在這些交通要道之間,各縣之間也有大路相連,這些大路大概相當於前世的柏油馬路,普通馬路一樣,一般大車、馬車、獨輪車還是可以自由通行的。
在感嘆古人勤勞智慧,在感嘆古代工程歷經數百年還經久耐用之餘(古人可能產品品種有限,但實用性,耐用性頗強,小的時候老父親曾經說過去一雙膠鞋穿數年而不壞,不像改革開放之後,基本上年年買,年年壞),楊麟充滿遐想。
若是能夠製造一種工具,代替古代獨輪車運糧,如此不但可保證軍需,減少後勤輜重人員,而且更能夠增加部隊機動能力。
毫無疑問腳踏車、三輪車是首選,前世那個沒有玩過腳踏車,三輪車,再說腳踏車、三輪車完全依靠機械驅動,結構簡單,在這大道上行駛也沒有什麼阻礙,完全適合當時環境。
沉思數日,考慮到腳踏車、三輪車太過驚世駭俗,方才沒有引進。
但使用二輪馬車不是沒有問題,這個時代最大問題就是徵募駑馬騾子。
正如前面所介紹那樣,流寇為保證軍隊機動性每到一個地方大肆掠奪牲畜,由於需求量實在太大,不但掠奪馬匹,掠奪騾子,到最後連耕牛都掠奪。
沒有畜力,正如現代社會沒有電力一樣,耕作水平陡然下降,整個社會重新回到刀耕火種時代,一個成男男子耕種土地面積銳減到過去二三成,根本不能滿足正常生活所需。
在大西軍統治核心區域—CD平原,由於水利破壞,由於畜力流失,地方土地耕種面積銳減,天府之國CD平原居然鬧起饑荒。
川北順慶府也受到波及,前兩個月耕種時節,一些地方人停畜力不停,但因為畜力損失太大,大家都還在抱怨畜力不足。
為了解決畜力問題,很多家庭常常人當牛使,大家如同耕牛那樣將農具搭在肩上吃力行走,但即便如此艱辛,耕種土地面積也十分有限。
順慶保衛戰雖然有繳獲馬匹騾子耕牛,但很多已經發給那些被安置的流民,經過兩個月收羅,騾子馬匹不到所需一半,根本不能完成輜重運輸部隊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