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擊戰打響之後,楊麟與龍之幀、楊成等人率部從兩側殺出之後,親率第一司一路往山腳趕,但還是來遲一步眼睜睜看著卜寧殺了出去。
第一司現有兩局兵馬,與其他各局不同都裝備鳥銃,湧出谷口之後也不對遠去的大順軍進攻,火槍隊集結排成三排。
楊麟高聲喊叫著火藥裝填動作,由於裝銃動作非常繁瑣,不說作戰期間,就是平日訓練中很多兵丁也順序錯誤,裝填動作不過關鳥銃不能正常射擊。
經過長年累月訓練之後,發現只有向歐美國家軍官那樣高聲下達各種動作指令,如此才能避免錯誤。
為保證效果,訓練中常常由大隊長高聲下達各種指令,中隊長、小隊長則邊裝填邊箭矢其他兵丁。
就像前世流水線作業一樣,統一整齊劃一的裝填雖然可能影響一些優秀兵丁的效果,但能保證政體效果。
待大家裝填完成點燃火繩之後,大家隨著號角聲踏著整齊的步伐向大順軍逼近。
古代戰場騎兵最大威脅就是萬馬奔騰湧向人群對步兵心理壓力一樣,現在看到一隊隊步兵排成三排向自己湧來,大順軍顯得頗為驚慌,有的不由自主的向後退卻,很多膽子大的則站得遠遠的不斷放銃、射箭,以企圖阻止對方前進步伐。
雙方相距甚遠,雖然鉛子能夠射到對方,軟工射出輕箭也能回到佇列前面,但準星非常差,再說了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篙,在如此遠的距離根本不能對穿戴棉甲的蓬州兵產生任何影響。
俗話說兩軍相逢勇者勝,火槍隊較量主要是勇氣的較量,楊麟現在唯一念頭就是透過自己高聲喊叫,帶隊衝鋒。
透過自己實際行動感染身邊的將士,大家踏著整齊步伐,展現萬種一心的決心,在氣勢上壓倒對方,從而贏得戰場的勝利。
一百步、八十步,七十五步,每走一步威脅就增加一份,每走一步就感慨火槍兵對指揮官、對火槍手意志的考驗。
面對稀稀拉拉射來的鉛子,如雨點般落下的箭矢,大家不為所動。
被突然伏擊大順軍士氣本來就異常低落,現在看到蓬州兵排成佇列逼近顯得更加驚慌,卜寧高聲喊叫著讓大家衝過去肉搏,但看到對方佇列整齊,士氣高揚,除了少數勇武之徒有心一戰,其他兵丁多用高聲喊叫,或者胡亂射箭、放銃來減緩心頭恐懼。
見對方士氣低落,陣形頗為混亂,楊麟嘴角露出一絲嘲諷的笑容,帶領眾人在七十步的時候突然拔出寶劍,命令佇列中扳鉤銃銃手自由射擊。
戚繼光在《練兵紀實》認為鳥銃殺在百步開外對人體有一定殺傷力,但對裝備棉甲的步兵殺傷距離則在五十步。
明末軍隊最大問題就是嚴重依賴鳥銃射擊,遠遠的就遠距離射擊,不但不能對對方造成傷害,浪費大量彈藥,更影響鳥銃射擊精度(古代槍管質量不高,多次發射可能炸膛,再加上使用黑火藥,在槍管內腔會產生殘留物,多次發射影響裝填效果,一些西方書籍記載西班牙重鳥銃最多能夠臨陣發射五槍,其後只有使用較小口徑的彈丸。
國民革命軍北伐之際,孫傳芳部訓練不精,為了給自己壯膽將士們徹夜放槍。)。
兩軍相遇的時候,火槍隊不能近戰,在面對對方拼命進攻之時,大家一觸即潰。
現在雙方相距甚遠,對方人員已經集結,但大順軍將領妄圖依靠火槍發射後換彈間隙,楊麟將計就計,讓威力甚大的扳構銃銃手自由射擊。
與普通鳥銃不同,扳構銃槍管長約120厘米,整槍長150厘米,再加上口徑甚大(20mm,普通鳥銃13mm),裝彈甚多威力甚大,不但可以殺傷遠方目標,而且也可欺騙對方。
走在第一排身材高大的扳構銃銃手相繼開火,槍聲稀稀拉拉的,但整個佇列也火光閃爍,給人感到蓬州兵已經開火攻擊的印象。
大順軍將士果然中計,槍聲之後大家蜂擁而上,妄圖在換槍間隙衝殺過來與對方戰在一起。
剛剛衝出十餘步,前面燃起一排奪人心絃的火光,彈霧騰空而起,衝在前面的四五個兵丁彷彿被重擊了一下,整個人身體劇烈震動了一下,然後慢慢的倒下。
看見前面異常,再加上排槍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一些經驗老道的兵丁感到大事不妙停下腳步,但後面兵丁止不住腳步,大家拼命的往前衝鋒。
但還沒有衝出兩步,火光再次閃起,槍聲陣陣,更多兵丁倒在陣地前。
與前面兩排兵丁不同,身材高大溝扳銃銃手在最初散兵開火之後,早已經撤退到最後一排,在第三排放銃的時候早已經裝填完成,一起放射。
這扳構銃槍管長口徑粗彈丸大火藥足,發射威力甚大,打得近處的大順軍兵丁連番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