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們實際上要求很少。
能吃飽,有個安穩的家,娶妻生子。
只要能給他們提供這些,大部分百姓都不會鬧的。
可惜乾隆的狠辣行為讓大清大亂。
陳牧這邊因缺少時間,還未培訓出足夠的管理人才。
為了保證穩定,部分地區不得不執行軍事化管理。
這種治理方法問題很大,但能快速見效。
各路大軍拿著無數空白的聖旨,對各處士紳跟不法商人下手。
有人鬧,然後被鎮壓,家中土地跟財產被充公和重新分配。
雖然不少官員希望不要如此,這樣會傷了無數士紳的心。
但陳牧這邊根本不在乎啊!
隨著血腥的推進,很快各部就被平息,大批貪官,士紳,還有商人被清理乾淨。
之前還在培訓的紅袖章等,不得不提前結束學業,快速上任。
不過科技縮短了交流的距離!
他們走的時候,帶走了無線電和廣播裝置。
這些廣播裝置跟無線電一個是加強他們的執政能力,一個是溝通有無。
行政體系的快慢在高層應對的速度,在命令下達的快慢,在基層能否徹底執行。
只要基層能完善執行高層戰略,政務將會無比通暢。
從乾隆二十六年的七月,一直到十月份,陳牧如陀螺般忙碌。
他們不僅要出兵,處理政務,還要解決複雜的清廷社會關係。
利益的重新分配,往往代表著舊利益集團遭受巨大損害。
所以新利益集團的好處一定要得到多。
為了拉攏更多的百姓,從乾隆二十六年後,所有稅賦暫時停止繳納!
一切為了恢復百姓的生息。
稅賦一停,大清各處的動靜也消停了。
感謝紅薯跟土豆,若不是這些高產作物,不知道要有多少百姓因為戰亂而死亡。
各類作物暫時讓百姓們不用餓肚子。
免除了稅賦,解決了大批貪官汙吏,不再餓肚子的百姓靠著族老維繫,自然也沒了強烈的反叛心思。
乾隆二十六年的十一月。
莊炎部押著一萬多清廷的遺老遺少跟婦孺們重新回到京城。
這些遺老遺少未來並不會被處決,他們的年老者將會暫時失去自由,用各類手工品補貼生活。
年輕的要接受勞動改造,徹底重新做人,然後調往土澳,或者北方等地。
其中會讀書識字的遺老遺少,也會接受更加特殊的照顧。
他們要用十幾,甚至二十幾年的功夫來抄寫書籍贖罪。
實際上陳牧這邊並沒有大肆殺戮會讀書識字的人。
更多的時候,陳牧這邊都是在把他們集中關押。
趁著他們還熱乎,抓緊發揮他們的餘熱。
要怪就怪清廷識字率太可憐了。
清廷的識字人數太少了,跟明朝完全沒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