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們,我們等待已久的機會終於來了。”
帕西法爾將幾份報告放在講臺上,拿出最上面的一張圖示,指著猶如山峰一樣的曲線圖說到:
“公國軍開始進攻曼納海姆防線以來,對空運的依賴逐漸加深,在上週,至少有三成的物資是靠空中運輸送到前線的。在此我可以斷言,公國軍的後勤運輸系統已經到達巔峰閾值。現在正是這套系統效率最高的時候,也是最脆弱的時候。”
效率高並不總是意味著好事情,單一的資料並不能展現事態的全貌,只有將各方面資料綜合對比,呈現出來的才是真相。
公國後勤系統的高效率運轉正是那種極具欺騙性的表象,乍一看似乎開戰初期的困難已經被客服,實際上問題並沒有被解決,只是被不計成本的空運給掩蓋過去了。
所謂效率,並不是快就好,成本的控制和資源的合理配置也是重要的指標。以後勤運輸為例,空運固然有著速度快,不受地理環境限制的優勢。但空運的成本遠高於鐵路和公路運輸,而且還必須考慮到空中管制、物資儲存、物流轉運等等成本。是故除非是緊急需求或遠距離戰略輸送,不然正常戰役級別的後勤物流中空運的佔比不應超過一成。而截止上週,公國軍送到前線的物資有30%以上是透過空中輸送實現的。其陸地交通之混亂,空中運輸壓力之大可見一斑。
更重要的是30%這個數字還並不是真正的頂峰峰值。
翻到下一頁,帕西法爾指著幾張明顯是近距離偷拍的照片說到:
“隨著這些大傢伙到達前線,相信公國後勤系統將在未來一到兩週內到達系統承受的臨界點。”
臺下的聽眾們並未因為感受到喜悅,一片倒吸涼氣的聲音在房間內迴盪。
嶄新的大口徑火炮正在列隊裝上火車或是被鋼纜固定在船艙甲板上,雖然圖示上沒有給出具體的型號和效能引數,但憑經驗,拉普蘭軍人們斷定那些大管子的口徑起碼達到了120㎜,有部分可能達到了150㎜,其中幾門如同水缸般肥碩的重型臼炮更是攀升至300㎜級別。
很顯然,曼納海姆防線的堅固程度和拉普蘭軍人的堅韌善戰已經超出了公國軍的想象。面對令他們越來越感到不耐煩的障礙,公國軍打算用非常公國式的辦法加以解決——用大炮來粉碎一切障礙。
公國玩大炮的歷史和其它列強一樣長,但他們是同業中最堅定也是最徹底的大炮兵主義者。其它國家的軍人將炮兵稱之為“戰場女神”,公國則是賦予炮兵以男性化的“戰爭之神”的稱號。可見公國軍對炮兵的推崇。
受制於基礎技術發展的滯後,公國的炮兵裝備發展有鮮明的特性,即不追求精度和壽命,將火炮當做純粹的消耗品與突破兵器,用數量和威力來彌補精度的不足,以炮彈之海和配備輕機槍、自動槍、衝鋒槍、輕便臼炮(迫擊炮)的突擊隊突破敵軍的防線,後續部隊跟進,擴大突破口。
是故公國偏好大口徑火炮,炮兵編制也比外國同行更大。照片裡的正是122㎜和152㎜榴彈炮,這些大傢伙一旦到了前線,曼納海姆防線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而最後的那個大傢伙——280㎜重型攻城臼炮一旦抵達前線,不管對曼納海姆防線抱有多大的信心,被突破也就只是個時間問題。
這種重炮原本的定位是岸防炮,即安裝在海岸線的炮臺上,用於扼守峽灣出入口或拉普蘭灣,防禦入侵海岸線的敵國艦船。作為野戰炮使用時,安裝在特殊的軌道炮架上可進行三百六十度旋轉,向任意方向開火射擊,能夠將217公斤重的炮彈射向7650公尺外的目標。
由於這種火炮彈道高拋,可以用來直接攻擊防禦工事最脆弱的頂蓋部分。當這種恐怖的重炮搭配其它火炮對曼納海姆防線的某一部分進行集中覆蓋射擊,其產生的威脅不言而喻。
幸運的是這種火炮十分笨重,射速緩慢且陣地佈置週期非常漫長。正常條件下最起碼需要用一到兩週時間來佈置陣地(選址、構築發射陣位和彈藥存放點、組裝等工程),加上運輸、解除安裝的時間,最快也要三週時間。
三週,這就是留給他們的最後機會,不能在這三週內達成徹底決定戰爭走向的戰果,戰爭的結局也可以說大致確定了。
在這種壓力下,還能笑出來同時做出樂觀預期的,不是神經不正常,就是思維過於超前,不是天才就是瘋子。
帕西法爾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什麼天才,也不認為自己需要去精神病院和腦科醫生聊天。對於能夠做出樂觀預期這件事,他認為僅僅只是自己曾經從事後勤工作的經歷、與公國軍接觸的經驗、帝國情報部門提供的詳細資料——將以上所有要素加以整合分析後,進行反覆推演後匯出了一個比較樂觀的結論。
“先生們,在我講解第二階段作戰之前,我有幾個問題要問你們。”
環視開始進入狀態的聽眾們,帕西法爾說到:
“假設,假設諸位現在是公國軍前線指揮官,當這些大傢伙抵達前線後,你最迫切需要的補給品是什麼?”
“炮彈!”
沒有任何遲疑,所有人異口同聲的道出了答案。
他們不是陸軍馬鹿,但作為軍人的基本素養足以讓他們理解陸軍馬鹿們在這種時候最想要得到什麼。
儘可能多的炮彈,越多越好,多到足以把整條曼納海姆防線炸成碎片,把塹壕、掩體、裝備、敵軍士兵全部炸上天,接著步兵端起上好刺刀的步槍,排成佇列,邁著整齊的步伐,在威武雄壯的軍樂聲中踏過廢墟,不斷前進,直至前進到制定的位置。
“沒錯,正是炮彈。所有軍人在戰事激烈時,最優先迫切需要的都是武器彈藥。只要運力還有餘力,上級總會傾向裝載更多的彈藥。食物、藥品、被服之類的‘次要品’總是在滿足最低需求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可能會在運輸過程中損失的備份量就足夠了。”
報告又翻過一頁,帕西法爾指著不斷走低的資料圖示說到:
“我們的機會就在這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