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詭異的氣氛橫亙在兩支對峙的艦隊之間。
上至高階軍官,下至底層小兵,雙方全都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地……大眼瞪小眼。
公國軍亞姆立札駐留艦隊旗艦“列特維贊”號戰列艦航海日誌對戰役開始階段發生的事情有一段非常精準且有趣的描述,從那段簡短的文字裡,人們可以大致瞭解發生了什麼事情。
——八時二十一分,敵輕巡洋艦“埃爾賓”號接近本艦隊外圍;
——八時二十九分,敵輕巡洋艦“埃爾賓”號脫離本艦隊外圍;
——八時三十三分,敵輕巡洋艦“維納莫伊嫩”號接近本艦隊外圍;
——八時三十六分,敵輕巡洋艦“維納莫伊嫩”號調頭脫離;
——八時三十七分,敵……
在戰役最初階段,帕西法爾艦隊一直在派遣快速巡洋艦輪番實施“單艦圍觀,快速脫離”的戰術。每隔幾分鐘派遣一條輕巡洋艦或驅逐艦沿著警戒圈持續走Z字航線,反覆切入和脫離,如果公國軍艦隊採取驅離行動則立即加速脫離接觸,但並不返回本隊,而是繞一個大圈,確認公國艦隊返回要塞上空後再回到本隊。接著又替換另一艘上前重複同樣的把戲……
這種無比詭異的套招持續了一個多小時,中低階軍官和士兵普遍都產生了煩躁的情緒,但雙方高階指揮官卻明白,除非兩位艦隊指揮官確認了某種時機,決定冒險,否則僵局會一直持續下去。
歸根結底,這種困境是雙方缺陷和優勢相互結合所誕生的產物。
公國艦隊被抽走了能快速機動的巡洋艦和驅逐艦,剩下的都是重甲巨炮的鐵烏龜戰列艦。依靠火炮口徑優勢虐殺帕西法爾艦隊可謂毫無問題,但前提是帕西法爾會留在原地和公國艦隊對射。不然帕西法爾一定會利用其航速和爬升效能的優勢伺機分割公國艦隊佇列,又或是繞到高處對亞姆立札據點進行遠端炮擊。反過來,如果帕西法爾貿然切入艦隊和要塞的火力覆蓋範圍,公國方面便可以逸待勞一舉將其重創或消滅。基於上述理由,高爾察克採取固守據點上空空域的戰法自然無可厚非。
帕西法爾艦隊則為了發揮己方機動性強的優勢,故意派遣單艦執行“擦邊球”戰術,利用持續騷擾和挑釁將公國艦隊從要塞上空“釣”出來,之後是分割敵艦隊還是直接突入要塞上空,其戰術選擇餘地都會比現在大很多。
這兩種戰術都需要對方耗盡耐心才可能產生效果,而敵我雙方的指揮官又都是非常沉得住氣的人,眼前的僵局一時半會兒是不可能打破的。
不過要認為今天一整天就會被這樣消耗掉,那也是大錯特錯。
雙方都已經耗不起了。
物質層面不必多說,兩國從高層到艦隊基層士兵也已經到了不論是生還是死,期待能夠有個了結的心理狀態。
要麼眾志成城奪取勝利,要麼高舉戰旗血戰到底——這對雙方都是一樣的。
耗了一個多小時後,高爾察克率先動了起來。
說是“動”,實際上艦隊並未離開要塞,而是在要塞上空重新列隊。
儘管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思維從未混亂的高爾察克並不打算改變自己的戰術,即利用己方戰列艦和大口徑艦炮數量上的優勢,將全艦隊劃分為三個戰列艦分隊,以此為依託,並保持這種態勢,一旦帕西法爾艦隊靠近,右翼的戰列艦第一、第二分隊立即加速左轉至第三分隊前方形成單列縱隊,僅剩的兩條老式巡洋艦和五條驅逐艦則組成機動部隊。戰列艦分隊依託要塞對敵艦隊保持戰列線,確保任何狀態下都能對敵艦隊形成T字橫頭陣位。機動部隊則伺機而動,視情況決定是要背後捅刀還是遊走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