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損毀;
再補充,再損毀;
蜉蝣型和三式燒霰噴進彈的對抗單調、呆板、機械,談不上熱情,也沒有美感,不管爆炸和雷擊有多麼激烈,燃燒的殘骸劃過天空顯得多麼悽美,這個戰場依然無法讓人感受到冰點以上的溫度。洋溢著死亡和金屬燃燒焦臭的戰場,拒絕任何感性元素的介入,在這片虛無荒廢的天空中,只有計算和目標才是唯一的意義。
突破防線;
維持防線;
為了實現各自的目標,噴進彈和蜉蝣型毫不退讓,前仆後繼的衝向毀滅的漩渦之中。
戰鬥的結局還未開始便已註定,改良過的噴進彈固然能有效剋制並快速消滅蜉蝣型,可其數量卻壓倒性的不足。面對以萬為單位的龐大蜉蝣型叢集,五十枚噴進彈實在有心無力。
這是必然的結果,根本沒有置喙和質疑的餘地。
不過,原本在規劃作戰時,最樂觀的預期也沒有想要實現“全滅蜉蝣型”的目標。那實在太過遙遠,以目前的資源和技術,不可能實現。
如果是用來製造短暫的空窗期,為第二波攻擊入場創造縫隙,已經足夠了。
“軍團”區域戰術驗算網路不斷啟用凍結狀態的蜉蝣型去填補防線空缺,持續湧入的新血也確實成功抵消噴進彈的攻擊成果。但交戰區域內的備份機體消耗到一定程度後,從區域外啟用、調集新的機體趕赴現場,難免需要一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敵軍攻擊仍在持續,這就難免造成防線會在短時間內薄弱化。
那不過是十幾秒的時間,十幾秒之後生力軍便會抵達戰場將推進一小段距離的敵軍火力重新推回去,整個防禦體系依然牢不可破。
理論和邏輯上來講,確實如此。
只是面對豁出一切放手一搏的人類,理論和邏輯並不適用。
防線凹陷的同一時間,最後一波噴進彈也抵達戰場,撐過了這一波攻擊,只要再過幾秒,防線就能恢復。
確認計算結果的那一刻,區域戰術演算網路接到了預警型發來的最新敵情通報。
——確認舊式飛行船,數量二十三,航向南南東,航速一百五十節,距離防線十五公里。
——發現時間過晚。
——受雷暴和電磁訊號紊亂影響,偵測距離縮短。
——立即迎擊。
投入的資源多少有些在預期之上,但基本戰術運用框架並未脫離預測。
集中一點突破。
“自由軍團”的攻擊策略依然是這一項,他們根本沒有其它選擇,只能不計一切代價撕開絕對制空圈。
所以那些船是怎麼回事,會採用什麼戰術,早就在預測戰術範本之內。
防空炮兵型接連射出制導防空火箭,從128㎜至37㎜的各型中遠對空火炮撒下密集的彈幕,抵達突出部的蜉蝣型瘋狂的撲向浮空船隻,絲毫不畏閃電風暴和己方的彈幕攻擊。
火箭和炮彈擊中船殼,進氣口吸入大量機械蝴蝶的引擎接連爆炸,推動浮空船前進的動力源片刻間全數熄火。
光是這樣,依舊不足以讓排水量近千噸的船艦停止前進。
安放在船艦最深處的天晶還在執行浮游術式,被固定的舵機確保無人操控的艦船能以設定好的航線持續前進,縱然在導彈和火炮的攻擊下,領先的幾條船艦傷痕累累,被打的如同篩子一般,漸漸開始降低高度。可此前累積的勢能足以確保其持續向防空炮兵型的陣地發起衝擊。
自殺攻擊。
防空炮兵型瘋狂的傾瀉彈藥,越來越多的蜉蝣型貼上船殼用電磁波加熱船身,它們做了能做的一切,可依舊無法阻止近千噸的鋼鐵一頭砸上防空炮兵型的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