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教訓是提升技術的第二大助力,第一大助力則是資金投入和耐心。
只要肯砸錢,且耐心足夠好,技術總能提升到你想要的水準。如果你準備工作做的足夠充分,這個過程還會很快。
沙拉曼達III就是最好的案例。
該機和II型相比,除了效能提升之外,最大不同之初便是“任務模組化設計”和“蜂群指揮系統”。
在總結II型的戰敗教訓時,技術員們提出兩個非常關鍵性的意見。其一是II型的任務適用範圍並不高,除了定點清除之類的特種任務,幾乎不適用任何常規軍事行動。就算將其投入戰線突破,由於其效能過高,使得常規機型很難與其組隊。加上其規格特殊,使得生產和整備的成本都很高,總的來說就是價效比不好;其二是即便無視成本,執意維持生產,由於搭乘員之間的個體差異與適應性問題,同型號機體要進行組隊作戰都很困難,與其它常規型號的配合只會更加艱難,無法融入作戰體系使得該機型的戰術運用範圍變得非常狹窄、複雜。
如果是以“成功的兵器”作為評價基準,II型完全可以歸納進“失敗作”那一類裡了。
說到底,兵器是“用更高效率殺人的工具”。
堆砌再多的新技術,機體效能再高,在投入相同數額預算的前提下,無法消滅更多敵人的產品便是失敗品。
III型正是針對這兩點做出改進,為打造“成功兵器”的次世代機型量產而準備的原型機。其改進幅度之大,已經不是單純的型號升級,完全可以算是從頭打造一架新機型了。
只要更換任務模組就能滿足不同戰場需求,蜂群指揮系統能在區域戰術驗算網路的授權下調動現場最多至中隊級別的各種機型來協同戰鬥。以最最佳化的組合與戰術去應對各種敵人。
各種假想目標中自然也包括已經站隊到共和國那邊的II型。
對付II型,單純提高火力、速度、裝甲這些基礎效能引數毫無用處,真正有效的做法是提高應對的靈活性和柔軟度。充分利用手邊的機群消耗、逼迫,在其露出破綻時給予致命一擊。
現在正是收網的時候。
十條高週波鎖鏈劍自全方位襲來。
五條用於突破流體金屬的主動防禦,三條用於抵消對方的的反擊,最後兩條從死角同時施展劈砍和突刺。
絕對不可能避開——
驗算出結論的剎那,空氣動搖了。
光學感測器瞬間被塗成白色,炸裂的轟鳴幾乎撕碎感測器和線路,過了好幾剎之後集音感測器才勉強恢復運作。
千鈞一髮之際緊急避開了近距離釋放的雷擊術式,倉促間形成的防禦術式全數被擊碎,表面裝甲也被燒灼出焦痕,總算機身並未受到損害,並不影響作戰。
全力拉開間距,同時讓空戰型撒下粒子束的彈幕,III型藉助戰術驗算網路窺伺著正在搶佔高位的II型。
搭乘員已經深度昏迷,對方還能釋放出那種程度的魔法,這完全不合理。
除非——
########
“騙人的吧!連近距離釋放的雷擊都躲開了,帝國那群瘋子到底造出了個什麼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