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後軍隊所引發的革命運動有相當一部分是由海軍引發的。例如1917年的俄國革命,1918年的德國革命,都是由水兵們率先揭竿而起,然後引發席捲全國的革命風暴。
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從總體上來說不外乎以下幾條:為了操縱和使用戰艦,海軍系統的官兵文化水平較高,比陸軍官兵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並具備更積極的冒險精神;在枯燥封閉的環境內,閱讀和討論是排遣無聊的重要手段,且船員之間如同家人般緊密的關係使得相互之間無話不談;軍官和士兵階層更甚陸軍的鴻溝;對時局的變化更加敏感和關心;
以上種種使得海軍戰艦成了得天獨厚的革命孕育地,一旦艦長失去對戰艦的控制,士兵們一定會讓革命的火焰迅速綻放。而且最先做的事情總是先和軍官們算總賬,同時洗劫軍官食堂。
“阿芙樂爾”號就是這樣,用小刀幹掉了管理武器庫的軍官後,譁變的水兵和海軍步兵(公國對海軍陸戰隊的稱呼,實際上這些人應該算重步兵版的海軍陸戰隊)第一時間用步槍和刺刀解決掉了試圖彈壓的軍官,緊接著就開始和長官們清算過往的恩怨。一些極為刻薄的軍官,如大副、二副,直接被扔進了蒸汽鍋爐;艦長尼科爾斯基上校吃了一顆子彈,其餘軍官大多綁住手腳後繫上一塊石頭沉進了冰冷的拉普蘭灣。
如此生猛的操作當然不可能瞞住其它艦船,實際上當“阿芙樂爾”號的水兵們喝著名酒,把香腸當項鍊掛在脖子上,鬨笑著槍斃艦長的時候,周遭戰艦的水兵和執勤軍官就發現了該艦譁變的事實,一些軍官試圖組織海軍陸戰隊前往彈壓,不過各艦船員大多對“阿芙樂爾”號的同僚抱有同情,理解這些譁變士兵的疾苦,執行命令並不徹底。面對行動拖拖拉拉計程車兵,一貫嚴苛暴虐的軍官們也不禁猶疑起來,不敢繼續動員水兵強行鎮壓,深怕群情激憤之下連自己的部下都沾染上革命的瘟疫,到時候“阿芙樂爾”號上的慘劇就該在他們身上上演了。
在微妙詭譎的氣氛中,“阿芙樂爾”號的船員發現停泊地周圍正在集結士兵,明白自己已經沒有退路的水兵們迅速推選出士兵委員會的代表,自行接管了戰艦。為了生存,為了表達自己的訴求,更為了出一口惡氣,他們啟動了軍艦,升空後對準冬宮展開炮擊。
水兵們很清楚冬宮在公國的地位,也清楚炮轟冬宮意味著什麼。正因為清楚他們才決定用這種最激烈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這個國家、這個政府想要發出的聲音——他們已經受夠了這一切,他們不需要修修補補的改良主義,也不需要一個新沙皇,他們要用大炮把腐朽沒落的沙皇制度與其象徵一起轟成碎渣。
這是一場真正的革命!
“現在就算出動戰艦把‘阿芙樂爾’號打下來也沒用了,包括聖彼得堡的市民和外國使節都已經看到了'軍隊也出現了反對沙皇制度的聲音,並且訴諸行動'這一事實。這個影響是難以消除的,而且用不了多久就會擴散開來,孕育出更多的革命者預備隊。”
沃爾格雷沃用力抽了一口雪茄,徒然變亮的火頭在黑暗中格外顯眼。
李林不抽菸,卻也不禁止手下抽菸。在他手下幹活很少有輕鬆的時候,沒有咖啡因和尼古丁來支撐,很難挺得住。所以帝國高層中大煙槍並不少,像沃爾格雷沃這樣專幹溼活的“七宗罪”成員更是沒人能管的到他。
噴出一大口煙,沃爾格雷沃繼續說到:
“就算現在讓我們出動去擺平事態也已經太遲了,人們已經聽到了變革的訊號,光靠武力已經壓不下去了。”
不滿已經遍及表裡的情況下,要想將革命彈壓下去,讓人們放棄對革命的熱情,只有兩種辦法。
其一是迅速讓經濟有起色,讓“趕快發財”的實利主義瀰漫社會各階層,讓人們對政治的熱情轉移到勞動和商業活動中;
其二是一口氣引爆革命,讓暴力革命的濁流滌盪整個國家,等人們受夠了混亂和動盪,發覺自己的處境並沒有因為革命好轉,反而更糟糕之後,他們自然而然會減弱對革命的支援和熱情。
問題是前一種做法公國難以做到,帝國也不願投入過多的資源培養一個潛在的對手。後一種做法的第一步就是推翻沙皇制度,等到一切平息下來,舊時代的一切早已被埋葬在墳墓裡,那些遺老遺少能否活著看到這一天都尚未可知。
最重要的是,以上兩種方法都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實現,如今的沙皇政府已經等不了那麼久了。
“或許我們該慶幸,神經毒氣還沒有運到,否則這種時候既派不上用場,又要擔心會不會被流彈擊中倉庫或落到譁變軍人的手裡,那帝國就會相當被動了。”
自始至終,沃爾格雷沃總是在笑,英俊而刻薄的臉上總是冷靜沉著而略帶譏笑。他從未停止過發笑,也不會不笑。
似乎他在說的是一件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事情,不管是公國也好,帝國也好,似乎都是舞臺上的一出喜劇,而他則是那個坐在觀眾席上面露冷笑的評論家。
這種過於超然的態度,很容易讓人產生“這個人到底在想什麼”、“他背後是不是有什麼其它盤算”之類的想法,說的直白點,就是會覺得沃爾格雷沃似乎十分期待公國的動亂和帝國的難堪,這種期待並非源於幸災樂禍,而是基於某種特殊目的——例如謀反——而產生的。
這絕不是誤會或錯覺。
在一旁細細品味紅茶的傑勒斯就很清楚這一點。
“七宗罪”可以說是七種人性的原罪,也可以說是七種性格的衍生產物。
沃爾格雷沃的原罪的是“傲慢”。
將自己的妄想強加在別人身上,不在乎現實,也不想面對現實,就算強行扭曲常理邏輯也要強加妄想,這就是“傲慢”。
關於“傲慢”的大罪,還有一段更能說明問題的逸聞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