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寬的鋼鐵縫隙間,密密麻麻擠滿了同樣空洞的少女面龐。
少年呻吟出少女名字的剎那,內心也同時否定了那個名字。
不對。
只是對視了一眼,羅蘭就明白了。
眼前從鐵板縫隙裡窺視他的,不是他所知道的米卡娜。
這些……怎麼可能是那個溫柔體貼,如同鄰家大姐姐一樣的米卡娜!
這些只能冠以“東西”之名的存在,甚至連人都不是!
(啊啊啊……)
不明就裡的絕望煎熬著少年,無法用語言文字描述的痛苦撕扯著他的靈魂。
(怎麼會……)
不合常理、殘酷、異常、粗暴……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加諸到已死的米卡娜身上,為什麼自己非要面對這種悽慘的事情不可?
在世介面前,人類的力量尚且顯得無力,個人的力量更是有若沙礫般微不足道。
作為個體的人類,不論如何強勁,所能保護的東西終究有限。
面對殘酷的現實,人們總是被迫面臨選擇取捨。
可是。
就連這種事情都無法如願。
對永遠正確的神和神意代行者來講,所謂希望,所謂個人意志和自由,根本就是不存在也不被允許存在的東西。
既然活人都不需要這些,遑論死者。
死者不存在代表人類的主體。
死者不會悲傷,死者不會憤怒,死者不會歡笑。
所以不管是曝屍荒野淪為白骨腐肉,或是在神官的禱告和眾人的淚水相送中被葬於恢宏的墓園,屍體都不會對此表示不滿或是滿足。
借用容貌和形體去攻擊生前的友人——死者同樣不可能對此提出質疑或反對,對實行這一戰術之人來說,只要能達成結果,自然不存在問題。到最後,除了遭受攻擊的人會痛罵“卑鄙無恥”、“下流陰毒”之外,不會造成任何問題。即使是這些痛罵,由沒有話語權,沒有實力,沒有確實勝利的敗犬說出口,也不值一曬。
是的。
李林一貫正確,並且永遠正確。
正確的行為和正確的話語疊加在一起,或許能夠創造出一個相當美好的世界也說不定,在那裡沒有飢餓,沒有紛爭,沒有痛苦,沒有煩惱……就如同故事中的“理想鄉(Avalon)”、“桃源鄉(Utopia)”、“極樂淨土(Elysium)”一樣。
可那裡唯獨沒有希望。
——凡透過此門者,必須捨棄一切希望。
這是傳說中篆刻在地獄大門上的話,也是李林構想中的未來試圖要實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