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格杜努姆遭受毀滅性打擊的訊息只用了半個小時就傳達到了呂德斯。
為了讓查理曼人儘快知道新型武器的恐怖威力,防衛軍非常“貼心”的沒有進行通訊干擾,盧格杜努姆的通訊設施也基本完好。遭受襲擊的詳細經過幾乎是在查理曼最高決策機構的會議室內全程直播。
和預想中一樣,一票軍政高官當場就炸了。
原因就是新型火箭展現出的巨大威力。
打擊距離、殺傷效能、偏差精度——這是包括導彈在內一切遠距離攻擊武器孜孜不倦追求的三大指標。自從財團將熱兵器帶入這個世界以來,人們更是狂熱地試圖將兵器打擊距離和殺傷效能推向極致。不過技術發展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加上財團在輸出技術的過程中刻意遺漏關鍵節點的做法,諸國的武器演化表面上看似突飛猛進,實際上已經漸漸走進死衚衕裡。即便結合魔法術式做出了可以攻擊十幾、二十幾公里外目標的大型火箭,但“尋找目標”和“提高精度”的問題始終無法解決,最後不得不做成自殺火箭,用年輕的死士去充當引導火箭攻擊目標的生物CPU制導配件。
說到底,這都是技術和工業水平薄弱的國家必然採取的做法。不信看看日本二戰末期那一堆特攻機,還有納粹德國繪圖板上的洲際彈道導彈(A9/A10洲際導彈),也是乾脆取消了慣性制導,直接給彈頭加上翅膀和駕駛艙,搞成有人駕駛帶翼火箭。要是能搞定製導系統,誰會那麼想不開,把精心培養的寶貴飛行員變成效果存疑的一次性消耗品。
而如今亞爾夫海姆顯然已經解決了以上技術問題。
“現場情況非常糟糕。”
陸軍大臣盧瓦侯爵將報告攤在會議桌上,掏出單框眼鏡戴在右眼上,逐字逐句地念到:
“盧格杜努姆基本處於癱瘓狀態,公共機構、教會、交通樞紐、工廠全都被炸燬了,引發的高溫大火還燒燬了大片居民區,粗略估計,死亡人數在3萬左右,傷者約5萬,失蹤人數尚在統計整理……從結果上來說,這個城市已經半毀了。”
毫不意外。
每一枚A4火箭的威力都相當於40噸TNT,40枚便是1600噸TNT,幾乎是落在廣島的原子彈威力的十分之一,已經足以將盧格杜努姆主城區拆成平地了。加上精心選擇目標和高精度打擊,效能疊加之下產生的破壞足以讓盧格杜努姆的城市機能徹底癱瘓,成為一座死城。
在場每一個人都露出了凝重的神色。
頭一次體驗“空中屠城”等級的戰略空襲,沒有一個人能夠輕鬆以對。
飛艇、轟炸機、空中戰艦——傳統的空襲威脅固然巨大,但A4制導火箭帶來的威脅是完全不同的。
無法防禦,無法預警,威力巨大,指哪打哪。
在這種前所未有的威脅面前,可以說沒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
更何況——
“伊密爾的事情,大家已經都知道了吧。”
路易王太子故意壓低了聲音,與會者的臉上頓時蒙上了一層鉛灰。
伊密爾遭到毀滅的訊息已經在各國高層傳開,數支隸屬不同國家和組織的調查隊已經拜訪過曾經是聖城的殘骸,被恐怖的現場震撼之餘,大家還相互切磋了一下業務技能。最終內容相似的報告擺到了各國權利中心的案頭。
聖城已經徹底毀滅,周圍所有生物全滅,使用武器——不明。
那個“不明武器”到底是什麼,一時半會兒是弄不清楚了,可能是戰略級攻擊術式,也可能是新式武器。不管那是什麼,如果和這次攻擊盧格杜努姆的火箭相結合……
已經沒人敢想下去了。
這就好像納粹德國在1940年就搞出V2制導火箭,並且搞出了實用化的核彈頭,你想蹲在倫敦地下室的邱胖子還能睡得著覺嗎?
“沒了教會牽線,和阿爾比昂的交涉工作也處於擱淺狀態。現在伊密爾又這個樣子……阿爾比昂很難再插手大陸戰場了吧。”
插口的德.麥勒.佈雷澤海軍大臣環顧會議桌,冷澈地說到:
“狀況不容樂觀。”
“現在就輕言放棄未免太早了!海軍已經沒有捍衛國家的信心和覺悟了嗎?!”
拍案而起的是陸軍教育總長,要不是王太子在場,他當場就要指著這個海軍混蛋的鼻子大罵“非國民”、“國賊”了。
海軍大臣依舊用沉穩冷靜的聲調繼續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