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從一開始,羅蘭就沒指望靠火箭進行火力覆蓋能奇襲成功。自殺火箭也好,fi103也好,哪怕疊加發動機魔改出能突破音障的超音速火箭也好。在光速的鐳射和亞光速的粒子束面前統統都是戰鬥力只有0.1的渣渣,哪怕是超高速導彈和速射近防炮都能輕鬆吊打這些速度遲緩、只能按照設定路線前進、安全可靠性低到讓人無法忍耐的自殺性載具。
就像李林預測的那樣,他選擇了遠距離狙擊作為整場戰鬥的軸心。不計代價似的波狀攻擊正是掩護狙擊的煙霧,這和德基爾的猜測一模一樣,只是他沒有猜到煙霧居然會有兩重。
塗成黑色的滑翔機已經被拖到一旁,小心翼翼的展開遠距離觀測術式在內的多個術式,羅蘭壓抑著呼吸,死死盯住那朵從10公里外目視依舊顯得過分龐大,猶如另一個世界裡某島國天守閣或違章戰列艦艦橋般的妖花。
看在羅蘭羅蘭眼中,這個形態的德基爾簡直像是矛盾的聚合體。
不光是外形,內在亦如是。
擬態成有機植物的無機生物聚合體。
生物形態的要塞。
以及重視機能美和強調外形美——這兩種迥異的執拗。
盡善盡美的機能——不用說這是李林的思路,至於那個洋溢著扭曲美德外形,多半是德基爾自己展現出來的吧。
先不說審美,生長成那個樣子還真是給別人添麻煩。
地形會影響電磁波的反射和傳遞,越是複雜的地形電波衰減的也越快,解決這個問題的手段無非是提升發射功率和拉昇高度。這也是為什麼大型雷達站大多建設在視野開闊的高處的原因。
以德基爾的個頭,最保守估計,其探測範圍也不會低於1000公里。而且除了雷達外預備其他探測手段和反電子干擾措施也是可預期的。僅從結果來說,無論軟硬哪一種手段,想徹底遮蔽德基爾的電子之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羅蘭也沒有天真到認為僅靠金屬雲、箔條、煙霧之類的小手段就能應付過去,他所瞄準的,是德基爾切換偵測手段的一瞬間。
將飛翼滑翔機“白色木馬”推入一旁的灌木叢裡,蜘蛛扛著盾牌趴在羅蘭左側,協調羅蘭與術式陣列同調的狄安娜在二人身後,遮蔽雷達及紅外訊號的毯子下,青白色的光芒遊離變換著。
德基爾有著多重複合偵測手段,只要這些系統正常工作,就不可能侵入——這個前提並不存在疑問,是無可動搖的事實。
然而,堅固的磐石下也隱藏著細小的縫隙。
&nc)。
只要是電子裝置,難免會發生相互干擾的情形,越是大功率電子裝置,越是容易干擾其它裝置或系統。如何確保系統或裝置在所處的電磁環境中正常工作,並且不會對其它裝置或系統產生干擾。這個課題,就是電磁相容。
如果要詳細闡述電磁相容的重要性和原理,那會是一篇專業性很強的大文章,這裡僅舉簡單一例。馬島戰爭時,腐國皇家海軍“謝菲爾德”號以自己的人頭成就了阿根廷空軍和法制武器的威名。殊不知除了阿根廷飛行員的大膽、超軍旗攻擊機和飛魚反艦導彈的優異效能之外。導致“謝菲爾德”號沉沒最大的禍首正是其糟糕的電磁相容。“謝菲爾德”號電子裝置間相互干擾的情形非常嚴重,遠端雷達開機時無法進行衛星通訊,進行衛星通訊時必須關閉遠端警戒雷達。阿根廷飛行員駕機抵近時,“謝菲爾德”號正在進行衛星通訊,等到火控雷達發現發射飛魚後拉高的超軍旗早已為時晚矣……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第二形態的德基爾啟用了眾多偵測手段,應用了大量尖端技術後電磁相容性也得到了最最佳化處理,然而其矽基生物聚合體的本質、矽這種元素的特性導致其對電磁訊號有著超乎尋常的敏感性,致使德基爾的預警探察體系從常規狀態切換到複雜電磁環境及電子對抗模式時,會出現極為短暫的空白狀態。
也就是攔截第一波火箭後,從滿是雪花雜訊的遠端雷達切換成量子雷達的那一刻。
那不過是短短的幾秒,就算是火箭也來不及穿透的短暫縫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