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即經歷,經歷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體驗和適應社會的複雜,透過磨合使自己蛻變為一個全新的自我。
正如社會的複雜和現實,這個經歷註定不會一帆風順,挫折和失敗總是如影隨形,惡意和競爭常與之相伴。沒有經歷過風霜摧殘過的溫室花朵,縱然美豔也無法掩蓋其致命的脆弱,以及在殘酷自然競爭中的先天性不利。
這就是人生;
這就是成長;
醜陋且美麗,殘酷亦溫柔。
不過諸多逆境之中,有一種越是重視感情,崇尚人性美之人越是難以克服的難關。遭受這個試煉的人會對自己在過程中的遭遇永生難忘。
試煉的名字叫“背叛”。
人性本惡;
人性自私;
利用他人的善意,踐踏別人的信任——從來都是人性的組成部分,背叛和出賣也一直是社會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歌頌美德不會讓惡意消失,教化也不會杜絕惡性。
當然,批判人性和糾結善惡的話,會沒完沒了的,承認人性惡的部分,並且超越簡單的善惡二元論,在多元化的世界中謀求最有利合理的解決,這才是成年人的處世之道。
可這也是以能跨過背叛帶來的傷害為前提,如果心靈過於脆弱,或者傷害太深,那麼連能否成長都有疑問,遑論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慘遭整個世界的背叛,對一切都失去信賴,不知該相信什麼——不是“錯的不是我,是世界”這等陳腐的中二逃避責任言論,而是實打實的現實。這該如何跨越?
與格利特最後聯絡時,共享的那段記憶歷歷在目。
破滅的村莊,荒蕪的大地,恣意生長的黑鑽。
還有那猶如為這篇破滅風景做出註解般的心境,以及那個追求極致效率和結果,斷絕一切人性的決斷。
目的——只有探求答案而已。
所以撫育,所以教導,所以鍛鍊,所以保護。
這一切之中沒有一丁點可以稱之為“親情”、“善意”的成分,只是為了探求結果所保留的樣本。對名為“羅蘭.達爾克”的個體、意志、尊嚴,沒有一絲一毫尊重和關切。
毫無疑問,這是極端過分的行為,熟知那個存在的羅蘭卻也承受了下來。他清楚那個存在一貫的思維模式,心中對此早已隱隱察覺,接觸到那些記憶時,他才能忍受下那段悲慘的衝擊。
真正讓他難以接受的,是和法芙娜目睹的那些,讓他徹底理解到人性的卑劣。
沒有英雄。
沒有聖少女。
沒有救世主。
在這一代神意代行者面前,就算集合全世界戰力也贏不了,這是現實,是真理,也是法則。
所以需要不畏神意代行者,能抵消精靈陣營技術優勢,帶領信徒衝鋒陷陣,在地獄般的戰場上也能無往不利,唯獨不需要自我意志的“勇者”。
冷靜一想,箇中緣由並不複雜。
他們需要的只是戰鬥和毀滅的才能,至於羅蘭的人格或感情,對大人物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也就是說,名為羅蘭.達爾克之人的價值,僅被定義為戰鬥用的部件,以及被捧為“英雄”的偶像。
這不是什麼英雄,不過是個奴隸……不,根本是家畜。沒有任何自我的意志,與被人命令牽動馬車的馬匹有什麼不同?那些人和編寫他的人生劇本,在幕後一邊操作一邊欣賞和改良的李林有什麼不同?大概只有雙方在胡蘿蔔和鞭子的掌控及使用方式上的高低程度存在差距——如同其它所有各方面。
面不改色地做出這些事的人,居然告訴他“我很理解你”,這怎能叫他不憤怒,讓他如何繼續保持冷靜。
越是信賴,遭到背叛時爆發出的憤怒也越大。
於是,他將一腔憤懣對著密涅瓦大吼了出來。
“你也把我當成是傻瓜嗎?!”
如同孩子一般,蠻不講理,單方面的情緒宣洩。
可就算大吼出來,焦躁依舊在心中無法遏制的膨脹著,思考也不受控制地滑向漆黑的泥沼。
擔心他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