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衛軍裝甲部隊中,第101試驗重灌甲營可謂極為特殊的單位。
從番號上不難看出這是一支試驗部隊,主要負責新型裝備的測試工作。但與眾不同的是,這支部隊經常參與實戰,在實戰中摸索裝備改進方案、編寫維保手冊、探索戰術運用等等。
基於任務的特殊性,別的部隊尚未列裝的裝備往往早就被第101試驗重灌甲營玩了個遍。其中既有後來被正式採用,大批次生產的,也有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被送回鍊鋼爐的。
從總體上來說,這支部隊的裝備可謂代表著防衛軍裝甲力量的最尖端水平,每一輛戰車都代表著未來技術發展的潛在可能性。
比如說,正從4輛灌木叢裡緩緩駛出,展露出沉穩威榮的試做型“虎II”戰車。
設計代號E50,專案名稱“次時代主力戰車計劃”。
名字上就充滿濃濃高大上的氣息,從裡到外堆砌的技術也是高規格。不同於吸收VK3001(DB)、VK3601、VK4502(MAN)、T34技術搞出來的蘇德混搭風“虎式”,防衛軍的虎II汲取了歷史上納粹末日戰車E50和冷戰時期聯邦德國的黃鼠狼步兵戰車的技術,單就技術水平來講已經跳出二戰的水平,足以和冷戰早期的某五對輪譜系一較高下。
和虎I相比,虎II最大的改進是行走裝置。之前大大的五對輪雖然生產簡單,越障能力出色,但汲取蘇德兩家風格的扭杆+彈簧懸掛減震能力並不足以滿足行進射擊的需求,且越野時晃動程度還廣受詬病。總裝備部一度打算用交錯負重輪來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然而試驗證明這種佈局過於複雜且重量過大,負重輪之間過小的間距間隙很容易被泥沙碎石塞滿,為了拆卸一個受損的負重輪,必須將所有負重輪全部卸下才行。更換履帶也必須拆卸全部負重輪才行,這對後勤維保工作來說是難以承受的額外壓力。更要命的是多排式設計限制了負重輪的厚度,導致負重輪剛度嚴重不足,在戰場上極有可能發生敵軍炮彈打中負重輪導致負重輪變形卡死,戰車無法行動的情形。斟酌再三,最終放棄了交錯佈局結構。
新設計的虎II採用扭杆式懸掛裝置和液壓減震器,每側有6個雙輪緣掛膠負重輪和3個託帶輪,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第1、2、5、6負重輪處裝有液壓減震器。履帶為雙銷式銷耳掛膠鋼質履帶,底部有可更換的橡膠襯墊。冬季使用時,可將橡膠襯墊換為防滑齒。
底盤行駛穩定性提高,加上新開發的垂直穩定器,配合使用新研發高速鎢芯穿甲彈使得虎II那門56倍徑88mm主炮足以徹底主宰戰場,即使不按照某些設計師預期中那樣安裝71倍徑88炮或68倍徑105mm戰車炮,也足以橫掃一切障礙。
譬如面前如同玩具一般的幾輛輕型戰車。
如果再把展開半包圍陣型的6輛E25“犀牛”驅逐戰車和4輛豹式戰車也納入視野,沒有人會對這場戰鬥的結局產生懷疑。
一般人的話,此時多半已經開始選擇自暴自棄或是投降了。
“各車輛發射煙霧!A1、A2、A3發射煙霧彈,擾亂他們的視線!”
安裝在車輛裝甲板四周的小型圓管紛紛爆開,白色煙霧將擠在彎道的6輛輕型車輛包圍起來,一朵又一朵的白色霧花在重型戰車前方炸裂。一時間獵人的視線內失去了獵物的蹤影。
“……正確的判斷,反應也很快。”
輕型戰車不可能在正面交戰中戰勝重型戰車,數量多一倍的話或許還有點想法,可現在只有6輛——其中3輛還是不能作戰的架子貨——擠在彎道上被2倍以上的主力戰車包圍。面對這種絕死之境,能當機立斷做出正確決斷,這不光光是才能,更是不斷在生死極限下磨礪積累的經驗與本能。兩者相互結合作用下,才能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最正確的決策。
當然,這邊也是一樣。
“各車組注意,微速倒車,不要開啟霧燈。特別是J車組,敵軍很可能選擇你們作為突破口,注意間距,別讓對手摸到屁股。”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早就趁著煙幕造成的混亂掉頭逃跑了。
一般人的話,早就撤退了,不過——
諾娜很清楚,以一般常識套用羅蘭的行動,絕對會吃大虧,他和“那位大人”無法用一般常識來預測行動。
煙霧不光擾亂了諾娜的視線,也遮擋了羅蘭一邊的視線,在這種狀態下擠在彎道上的縱隊倉促掉頭只會造成混亂,開啟霧燈或是使用無線電必然會成為顯眼的靶子,就算勉強成功脫離接觸,從這裡到查理曼防線一側多為開闊地,在這種地形下將脆弱的背後暴露給敵人,和自殺沒什麼兩樣。
利用煙霧從橫隊間隙穿插,繞到敵軍防線後方脫離接觸——這聽上去很亂來,卻不是毫無機會,特別是J車組,即驅逐戰車(Jagdpanzer)車組,採用固定戰鬥室結構使其難以應對左右兩側的敵人,如果要選擇突破口,趁著視野不佳從6輛“犀牛”中間穿過絕對是最好的選擇。
此時讓全體維持佇列慢速倒車,確保視野和射程優勢是最穩妥的戰術選擇。
一般對手的話,到了這一步就只有被將死的份了。
但,還是那句話。
一般人的話——
金屬相互撞擊的聲響刺穿煙霧,緊接著沉重又堅硬的機械異常工作音在白色世界中嘶鳴。
“這裡是115號車!履帶中彈斷裂,車輛無法操作!!”
115號“犀牛”驅逐戰車車長諾伊鮑爾下士的誦報冷靜沉穩,對異常事態的驚訝卻難以掩飾。
戰車是集火力、防禦、機動於一身的鋼鐵堡壘,正如沒有永不陷落的要塞,戰車也有難以克服的弱點——行動機構。無論設計的多麼精妙,一旦行動機構受損,效能指標再好的戰車也只能趴窩在原地充當碉堡。因此從爛泥坑、地雷到火箭彈,各類“專業斷腿”武器一直都是戰車揮之不去的噩夢。
道理倒是很簡單,問題是怎麼做到的?
偵察豹和追獵者的俯仰角只有2度,至少需要50公尺的間距才能瞄準並命中對面戰車的履帶,在能見度不足5公尺的煙霧裡,以戰車狹窄的視野,臉貼臉都不一定打得中,羅蘭手下那群連菜鳥都不是的鳥蛋們是怎麼做到的?
偶然的幸運?還是未知的秘密武器?
沒有多糾結這個疑問,諾娜冷澈的指令浸入部下們的腦髓。
“各車組繼續後退,J車組外,所有車組對115車組前方50公尺進行覆蓋射擊。”
每個戰車車長都會盡量避免盲射這種浪費炮彈且幾乎談不上命中率的行為,戰車的視野本來就差,加上煙霧干擾,根本無從瞄準,開炮時的焰光還會暴露位置。可如今還死摳著炮彈數量的小算盤,只會讓對手有機可乘。除了難以靈活射擊的J車組外,所有戰車集火盲射進行攔阻射擊是唯一可行之道。
“不用在意殘彈量,把榴彈都打出去!只要堅持到煙霧散開就是我們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