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雄壯的鋼鐵坐騎,華麗拉風的制服,一騎當千的戰鬥力,傲視群雄的戰績。
這就是無數懷春少女為之神魂顛倒的鋼鐵騎士,多少熱血男兒朝思暮想能套上那身帥氣的制服,屹立指揮塔上揮斥方遒。
自防衛軍突入查理曼起,裝甲部隊就成了各國軍方的關注焦點。人們懾於其壓倒性的力量,加上亞爾夫海姆宣傳機構刻意引導和查理曼陸軍為掩飾失敗所作的誇大渲染,人們對這支部隊產生了必要之上的畏懼。戰車在公眾眼中成了傳說中的邪龍,穿著鐵靴子、嘴裡叼著匕首的尖耳朵鬼畜駕馭著這些邪龍,如同地獄裡爬出來的蝗蟲般撲向查理曼,準備將一切美好的事物吃幹抹淨,將世界帶入黑暗時代。
褪去用來嚇唬無知婦孺的外衣,以客觀理性的目光審視防衛軍裝甲兵,便會發現這些士兵不是“神功護體,刀槍不入”的超人,不是“教練,我要打十個!”的無敵鐵金剛。他們其實和普通人差不了多少,只是多了一些專業技能。比如打炮啊、飆車啊、把妹啊、百合啊……什麼的,某種程度上,這就是一群“很會打炮的老司機(無誤)”。
光會打炮飆車還不行,戰車是非常精密的機器,而且經常被粗暴使用,出點這樣那樣的故障是常有的事。如果是小故障,老司機們自己就能動手排除,碰上疑難雜症,就只能讓套路深的專業人士上了。
這些專業人士,即是後勤保障部隊。
“象式驅逐戰車無疑是非常強大的戰車,甚至過於強大了。查理曼方面的任何武器都無法擊穿象式任何一面裝甲。在我看來,前部裝甲保持120~150㎜,後部裝甲保留50㎜就夠了。降低裝甲防護能顯著減輕引擎負荷。72噸的重量使發動機很容易過熱,特別是在複雜、泥濘地形上。截至本日,已經有2輛象式因引擎過熱導致大修,其中一輛電機完全燒燬……”
第654重灌甲殲擊營維修連連長沃爾夫岡.勒莫爾中校嚼著口香糖,趴在彈藥箱搭成的簡易書桌上奮筆疾書,鎮紙的墨水瓶邊上放著一盒開啟的“精力片”。空氣中瀰漫著機油、潤滑脂、乙炔切割、燒焦電機和汗臭的味道,電動捲揚機、氣動扳手、荊輪、榔頭、車輛進出試車的噪音連成一片,整備士之間不用吼的根本聽不清對方說什麼。
這番熱火朝天的景象便是維修連的日常了。
操縱戰車的是一線車組成員,保障戰車正常運作的則是後勤維修人員。一支戰車部隊表現如何,除了看車組成員的技戰術水平,很大程度也取決於後勤保障是否給力。技術精湛的整備士能充分發揮戰力倍增器的效果,技術爛的,能把正常戰車保養到趴窩的傢伙……這仗根本沒法打。
依託完善的教育和職業培養體系,防衛軍的後勤保障隊伍相當充實。每個整備士至少持有一本高階機修證或是高階電工證,不少整備士還有技師甚至工程師資格,此外還有無線電等特種技術資質,老資格的整備士用聽得就能判斷故障,當場進行修復。維修分隊經常乘桶車穿梭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之上,搶修動彈不得的車輛。遇上難以處理的故障,還要出動“搶修虎”和重型半履帶拖車把損壞車輛拖回維修基地修理,確保部隊的戰鬥力不會下降。
對戰車指揮官們來說,每一個整備士都是寶貝疙瘩,損失一人都會叫他們心疼老半天。出於這層考慮,同時也為維修工作提供良好的條件,防衛軍裝甲兵作戰條令裡明確規定:除非戰況激烈,或是有高階指揮官簽署的命令,維修場應設定在距離前線30~50公里的後方,選擇一些大型建築群建立維修基地。
但這一次卻屬於特殊情況,由於是沿鐵路線推進的佯攻,且部隊部署呈現突出部,根本沒有足夠的縱深留給他們,就算硬是照搬條例將維修基地設定到後方的鐵路線上,也只會給已經非常緊張的運輸線增加壓力而已。權衡利弊之後,最終維修基地被設定在距離肖蒙前線10公里的鐵路支線火車站,算是一種妥協。
因為是火車站,庫房、維修地溝都是現成的,只要把18噸門式起重機架好,裝置器件擺放好,基本就可以開張了。可這並不意味著輕鬆的開始,接下來才開始要忙。
防衛軍的武器裝備普遍有結構複雜的傾向,到了戰車這種大型裝備上更是明顯,就是同樣嗜好複雜機械的矮人見了都得跪。而將這種傾向推向登峰造極的量產製式戰車正是“象式”。
一說到“象式”的設計師……大家可能都猜到了,沒錯,又是“電療專家”、“磁暴步兵”波爾舍博士——這個被無數後勤維修人員扎小人下蠱詛咒的麻煩人物。象式的原型是波爾舍虎式,內部競標失敗後,一部分預先完成的虎P底盤靠著博士和總裝備部不為人知的交易轉型為試做型驅逐戰車。因為無需安裝炮塔,直接就上了一個正面裝甲200mm,安裝一門71倍徑88mm戰車炮的戰鬥室,體重飆升至72噸。
紙面上看,象式的效能指標相當不錯,可為此付出的代價則是可靠性急劇降低。早期使用過程中經常因為引擎負荷過大引起自燃,自動滅火器常常到最後一分鐘才啟動,旋轉式潛望鏡糟糕的視野飽受批評,長身管88炮經常會偏離校準,並出現輕微的卡彈現象。最讓整備士們抓狂的還是那個戰鬥室,死重不說,為了追求連線強度還採用榫接結構。每次為了更換電機或主炮,不得不拆卸戰鬥室的過程對整備士來說就是一場噩夢。你要先要用乙炔氣割將連線戰鬥室和車體的一圈榫接卡位裡的焊條墊片融開,然後用吊車把那個大盒子吊走。沒有吊車或起重機的話,只能用專用千斤頂把戰鬥室頂起,一點點挪到車體前方的卡榫上,卡主戰鬥室前沿後再用專用強固支撐件撐住周圍一圈,接下來你才能拆卸內部結構。等完事之後把戰鬥室重新移回去,卡位落榫之後再焊好……
整個過程必須小心再小心,這可是足斤足兩的16噸,相當於整整8輛奧迪A8,拆卸組裝過程中一個沒固定好,想想8輛奧迪A8砸身上的慘狀吧。
這種坑爹玩意兒肯定沒誰喜歡。小批次組裝了40輛之後就徹底停產,等到“獵豹”投產之後,除了第656重灌甲殲擊團,這些笨重大象的身影基本上從防衛軍裝甲裝備序列中消失了。再過一段時間,連這些也要全部汰換成“獵豹”。
在此之前,只有讓整備士們多受累了。
本來這也沒什麼,軍人本來就應該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對工作只有盡心盡力完成,沒有挑三揀四的份,修理複雜車型還能提升技術水平,對退伍之後的轉業也有好處。整備士們應該心懷感念,永遠昂揚向上的揮灑汗水和才能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