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倒退出去的侍女剛關上房門,密涅瓦便隨手將披風扔到一邊,扯開衣領的風紀扣,絲綢襯衫凌亂的露出外面,纖細鎖骨亦隱約可見。不再擺出淑女的儀態,查理曼王女向後一倒,躺在沙發裡,纖細的手指用力揉著眉心。
卸下面具的輕鬆轉瞬即逝,由於沒了噪音和約束,在作戰會議中積累的疲勞、鬱悶、憤怒和迷茫在此刻變得更加強烈。
出兵奧斯托利亞這等大事,自始至終都沒有在聯席會議上討論過一次,整件事完完全全是陸軍秘密進行的獨斷。要不是亞爾夫海姆的新聞放送系統公佈此事,那群混蛋還打算繼續隱瞞下去。
現在好了,整個國家要為這群腦子裡不知塞了什麼的馬鹿幹出來的蠢事買單。亞爾夫海姆抓住這絕好的良機發動了蓄謀已久的攻擊,順帶還披上了一條“自衛反擊”的合法外衣——在全世界都對查理曼充滿反感的當下,沒有人會去質疑諸如“關稅同盟怎麼成了軍事同盟”、“被攻擊的是奧斯托利亞,為什麼反擊的是亞爾夫海姆”等等可疑之處。人們看見的、聽到的是“頂風臭四十里的查理曼再一次背信棄義,在未宣戰的情況下悍然侵略他國”。對大家來說,這就已經夠了。
現在密涅瓦算是徹底理解為什麼羅蘭會說“國家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就和得了癌症一樣”。現在整個查理曼、特別是陸軍,已經徹底被名為“不打仗就會死”的癌症纏住,他們已經根本停不下來了。就算沒有這次自作主張進攻奧斯托利亞,他們也一定會在其它方向搞出事來,一切都是為了讓戰爭繼續下去,為了下一場戰爭,為了下下場戰爭,為了永無止盡的戰爭。
對軍隊來說,戰爭繼續與否已經上升到攸關生死的層面。這其中牽涉到的利益實在是太多太多。因為有了戰爭,國內經濟衰退、民生凋敝的問題才能被轉移,民眾的不滿能被“舉國一致戰勝外敵”的大旗壓制下去。軍官士卒們可以獲得軍功和財富,下層年輕人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軍隊的組織規模隨著戰線的延伸得以擴大。將軍們有充分理由對預算予取予求,可以堂而皇之的從政府手裡獲得特權和影響力,到如今更是可以直接插手國政大事,可以預見查理曼最終將徹底成為軍事國家——只為軍隊而存在的國家。
只要戰爭繼續下去,陸軍在國內的影響力將持續增長,最終可以徹底壓倒那票海軍章魚。豐厚的戰利品與赫赫戰功能讓軍人在合法獲取財富的同時變的無比尊榮,將校官兵們可以挺著胸自豪的宣稱:自己是查理曼王國的功臣,是國家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絕不能讓戰爭就此結束,此時停戰等於之前的努力全部打了水漂,陸軍絕不容忍這種事情。和平和安寧或許是大多數人期盼的,消化掉之前攫取的戰果可能還會給王國經濟帶來一段時間的繁榮景氣,但是這一切對於陸軍來講等於是末日降臨。
戰爭一旦停止,規模龐大的陸軍編制必定要被裁撤,大批除了打仗殺人啥都不會的將校要開始為謀生餬口而操心,和平年代軍人的地位必定會飛速下降,就像被上了鏈子的看門狗一樣。軍人不再享有特權,也不再受人敬仰。這些還只是第一步,卻足以讓陸軍將領們感到不寒而慄,更別提後面還有一堆排隊等著來的清算,還有不知哪天會遭到的“天誅”。
所以陸軍無論如何也要讓戰爭繼續下去。不要說獨斷暴走,但凡敢阻攔這架戰車繼續前進的,不論是文官、貴族,還是別的什麼人,就算是神,他們照樣敢天誅給你看。
聯席會議一開始,陸軍就直言入侵奧斯托利亞是自己乾的,說這是“死中求活”,還列出一堆圖表資料告訴你,入侵奧斯托利亞是多麼必要。
陸軍做報告很用心,資料也羅列了一大堆,看上去很翔實。一般人看了那麼大一堆資料,沒那閒工夫一一核對的也只能去相信。然而這份報告卻是典型的陸軍馬鹿思維產物,不知己不知彼,通篇就是自吹自擂、自說自話。
都是些什麼數字呢?農產品、礦石、工業原料等重要戰略物資的產量和運送能力。看起來似乎天衣無縫,其實根本經不起推敲。比如陸軍說佔領了奧斯托利亞,到年底不但可以滿足本土的糧食需求,還能向海外殖民地和拉普蘭輸出。實際上這是把奧斯托利亞全部糧食庫存、產出全部計算在內得出的資料,壓根沒有把奧斯托利亞人自身的糧食需求統計進去,也沒有考慮過糧食輸送過程中可能遭受的損失和破壞。
陸軍對此的解釋是:全面的綜合把握是困難的,物資的動態推移由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使其預測變得極為困難。所以,用數字表達極為困難甚至不可能的國力實際判斷來作為決定和戰的唯一條件是極為危險的。
說白了,就是這些事說不清楚,所以乾脆不準說,誰要說誰就是“缺乏必勝信心”、“王國精神不夠”的非國民,就算你是王女也一樣。
和這種傢伙根本無法好好交流。
原本密涅瓦還打算好好問詢一下奧斯托利亞上層,特別是瑪利亞.特雷莎等哈布斯堡家族成員的下落。根據海軍提供的情報,女大公和整個宮廷、政府檔案、圖書館最後都不知所蹤。如果他們落入亞爾夫海姆手裡,將會多出很多麻煩。結果一看陸軍擺明了不配合的架勢,她也就沒繼續探究了。
最後聯席會議唯一確定的事情是向公眾釋出資訊,穩定民心。為了掩蓋戰事不利,軍方又發明了一些新的詞彙。最終國民聽到的訊息是:“……馬奇諾防線守軍遭到叛軍之無恥偷襲,經過英勇奮戰,我無敵之王軍將敵軍逼入一角,予以重創。由於戰役目的已達成,遂於今日勝利向其它戰區轉進。”
天知道會有多少人相信這個,密涅瓦沒心情也不想去管這些瑣事了。
急需瞭解和思考的,是亞爾夫海姆的策略。
——精靈們這次是認真的。
查理曼炮兵也會組織炮群進行密集火力覆蓋,用大炮抵近平射的“大炮上刺刀”戰術也是屢見不鮮。但和馬奇諾防線上遭受的打擊相比,一切都成了小孩子玩的遊戲。
從前線撤下來的部隊完全垮了,一些人寧願自殘自殺也不願再回到那個炮擊地獄裡,軍官則畏懼或者乾脆拒絕與敵軍交戰。儘管還沒有獲得第一手詳細情報,卻也不難想象戰事究竟糜爛到了何種程度。
目前還不清楚敵軍聚集起來的大炮到底有多少,但能一口氣撕開馬奇諾防線,必然是極為龐大炮群。算上運輸、補給、協同推進的步兵等等……完全可以視作是一次全面進攻。
那麼,之前羅蘭預測防衛軍會從阿登高原突破落空了嗎?
暫時,還言之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