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迪紐姆塔。
時至今日,這座洋溢著濃厚諾曼底風格的建築是以監獄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但最初卻是設計用來充當要塞的。從最初想出要建造這麼一座塔來護衛倫迪紐姆,幾百年不斷修繕改良,現如今,這座塔擁有大小十三座塔樓,,綿延十多公里,高達20~30公尺的城牆,大量附屬的梭堡以及護城河;可能是覺得這用於防範越獄和劫獄還不夠,沃爾辛厄姆還把大炮和火槍隊也納入配置,如果國家預算許可,明年還可能添置要塞炮。現如今能從這座監牢裡出去的,只有被占卜師預言住在塔裡就能保證國家安泰的烏鴉,還有死屍了。
讚美母神,沃爾辛厄姆不像某人那麼偏執,沒把馴化的危險種、壕溝、暗堡、側射火力點、機槍、地雷、鐵絲網、電網、高射炮……擺放到倫迪紐姆塔四周。要是變成那樣,那可真讓人抓狂了。
光是配備就已經叫人撓頭了,更叫人感到棘手的,是守衛。
槍炮也好,魔法也好,終究是道具,驅動這些道具的,是活生生的人類。
如果守衛一座要塞的盡是混蛋和傻瓜,思想麻痺且士氣低落,那麼即便要塞設計的再好,裝備的武器再先進,也和紙牌塔起來的破房子沒有多大區別。
但如果守衛有強烈的責任感,不錯的工作效率,還有更重要的毅力,事情就會變得麻煩起來。
很不幸的是,沃爾辛厄姆派駐倫迪紐姆塔的手下大多數是後一種。
絕大多數人都能被收買,也樂於被收買,但每個人被收買的價格是不一樣的,這與他們承擔的風險成正比。
倫迪紐姆塔裡的工作相當部分是世襲職位,拷問人、獄卒、看守、廚子——幾乎全都是祖先們為了逃避死刑,才接手這受詛咒的工作,在他們死後,又把這個工作和遺產一道留給下一代,和劊子手一模一樣。
除了真正的虐待狂和殺手,沒有人會自願去做拷問人,最初都是出於不得已而接受。但一旦做過,身上就永遠留下了被人厭惡的印記,就算離開倫迪紐姆塔,還是會被人厭惡,遭受白眼和孤立,這種差別對待甚至會波及子孫,正常生活都有問題,更不要說找其他工作了。
就像倫迪紐姆塔裡飼養的烏鴉,一旦背叛或離開,根本就活不下去。
獄卒們的品格未必高尚,這一點從他們從囚犯家屬撈外快就可以看出來。但要多少錢能讓這些世襲獄卒賭上自己的腦袋和子孫的一生?羅蘭能估算出大致的價碼,可那個金額只有他的監護人有能力支付。
“必須說,在賄賂這種事情上,沒人能比總裁先生乾的更加出色。”
密涅瓦不無譏諷的說著,李林那套“能用錢解決的,從來不是麻煩”的邏輯早已一次次被證明正確性。迄今為止,公司無論刑事還是民事訴訟,不管是當被告還是做原告,其100%勝訴記錄就是最好的證據。
畢竟當法官、陪審團、證人、公司那裡拿好處,甚至就是公司的人的時候,能敗訴才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當然,這背後也有資金的因素,不過整體來說,在用錢搞關係這種事情上,羅蘭還差的很遠。
“用錢搞不定的話,用暴力更不行,且不說正面突破的難度有多大,就算想混進去也不是輕鬆的事情。最要命的是,我們根本不知道那個首飾大盜具體在哪裡耶?”
向來膽大的葛洛麗亞嘆著氣,顯然也是為束手無策而感到苦惱。
說是一座塔,但倫迪紐姆塔的佔地規模幾乎算的上是一座小鎮,裡面連教堂、理髮店、妓院之類設施都一應俱全。說起來是搜尋範圍縮小了,但考慮到環境因素,要在缺乏足夠情報支援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在陌生環境裡搜尋到目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更何況,要如何在不驚動阿爾比昂的情況下進入倫迪紐姆塔,本身就是個難題。
“化妝潛入?”
貝爾提出一個設想,以“潛入”為前提,這是通常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