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蘇格拉納城牆的歷史就是卡斯蒂利亞的歷史。
這個半島國家最初的據點除了是歷史名城、戰略要地和人文聖地之外,同時還是卡斯蒂利亞最大的造船工業和紡織工業中心。靠著該城大量廉價數量工人和政府財政津貼,以此地為核心的卡斯蒂利亞手工業集團頑強的抗擊著外國財閥的擴張壟斷,透過他們的勤勞努力,這座城市依然顯要而繁榮,無愧於“大陸上的寶石”之稱。
拿下阿蘇格拉納是眾多查理曼軍人的最大心願之一,除了經濟和政治上的因素,攻克曾讓他們吃夠苦頭的阿蘇格拉納城牆還有心理上的因素。
每當卡斯蒂利亞和查理曼爆發戰爭,雙方的大規模攻防戰總是圍繞著奪取烏爾薩莉亞和阿蘇格拉納展開的,每一次查理曼人都會在堅固的城牆下遺屍無數後,朝著屹立不搖的城牆嘆口氣,再灰溜溜的回去。這座城市可謂卡斯蒂利亞屹立不動的象徵。
現在,輪到防衛軍的年輕士兵瞻仰遺下無數次搏殺痕跡的城牆,從那層厚厚的青苔下揣摩昔日慘烈的情景,遙望著古老的石塊發出一兩聲感嘆,
古老的軍事建築挑動著精靈們容易多愁善感的神經,他們三三兩兩紮堆,朝一千多年來城防工事中的經典指指點點。
阿蘇格拉納的城防規劃者是個傑出的聰明人,整個城牆防禦體系沿著城區三角形突出半島形狀邊沿修建,從內陸到海岸都被城牆所保護。
陸地城牆由三道階梯狀防線組成,最外層為30公尺寬的護城河,靠城一側有一道帶雉堞的胸牆,高約1.5公尺。在它與城牆之間有一條寬約20公尺的平地,即外城臺。敵軍衝過第一道防線後,就要面對7.5公尺高,每隔55~100碼建有方形城樓的外牆,外牆之後是20公尺寬的內城臺。之後是內城牆,高約12公尺,其間建有20公尺高的方形或八角形城樓。它們與外牆城樓犬牙交錯,互相呼應。
敵軍在透過三重城牆時,全程都處於守軍的各類投射魔法和武器的射程以內,想要攻克這些難關的難度可想而知。
“這哪是什麼城市,分明是座要塞。”
從炮隊鏡前挪開,諾娜做了個深呼吸。
城牆上騰起幾股煙柱,恐怕是守軍正在加熱鉛和油,那些玩意兒配合滾石檑木招待攻城者的話,那可不是鬧著玩的。當時被燙死算是幸運的,要是不幸未能當場死亡,接下來全身燙傷的膿液也會讓你死於全身脫水。這樣都還死不了的話,還有細菌感染和敗血症來送你上路。如果這樣你都還沒辦法往生的話,恭喜你,你將會在各種無法治癒的生理、心理痛苦的伴隨下度過餘生,在備受煎熬的日子裡後悔當時為什麼沒有死掉。
那根本是城牆攻防戰之中,類似於化學大殺器一類的恐怖攻擊。
精靈們將高大雄偉的阿蘇格拉納城牆和自家建設中的齊格菲防線比較後,得出如下結論:
雖然兩者無法相提並論,但這個城防工事無疑是個傑作。城牆的設計者充分考慮了攻城者可能使用的手段,規劃了一道互為掩護的多重城防系統,每一個部分都能持續消耗進犯之敵,同時可以互相支援,加之城外分佈的若干要塞以及後方的第二道城牆——如果兵力和物資充裕,士氣高昂,攻城者只能從哪裡來回哪裡去。
過往的歷史充分驗證了這個結論,在防衛軍之前,除去地震海嘯,任何武器都難撼動這座城市。
“不過那也只是人類的技術水平,對我們來說,這就是棟爛木屋,踹倒大門,整棟房子就會垮掉。”
背後響起一個從容不迫的笑聲,在諾娜“立正!”的口令聲中,裝甲兵們磕響鞋跟,向第2裝甲擲彈兵團3營營長約亨.派普少校敬禮。
少校還禮後打量著諾娜,促狹地說道:
“特別是在我們勇往無前的諾娜少尉面前,卡斯蒂利亞佬的爛磚頭不過是個紙糊的破爛!”
派普少校試圖保持嚴肅,用手比劃著。但陣地上的擲彈兵和裝甲兵統統笑彎了腰,誇張的幾個捧著肚子,腦袋幾乎撞到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