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始四年,王莽在四十八萬餘民眾、諸侯、王公、宗室、公卿大臣上奏請求下,
朝廷賜予王莽象徵至高無上禮遇的九錫之命,
而後王莽逼迫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
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是除了貴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開篡奪之例,
於是從王莽開始,想要奪權篡位的臣子,都得想辦法拿到九錫。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魏國創始人曹操受封為魏公,受九錫,建魏國,
因為這番“謀反”的象徵,曹操還和自己最信任的臣子荀彧反目。
而曹操之子曹丕對漢獻帝劉協也是,沒什麼好臉色出現,
他沒打算像父親那樣以漢室臣子的身份周旋在各個割據勢力之中,
於是直接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自立為皇帝。
此之後,兩晉、南北朝大臣謀奪帝位者,
也都參照兩人,先加九錫,再謀帝位。
曹魏三朝元老司馬懿授九錫、其子司馬昭也被魏元帝曹奐授九錫,
而後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可謂是風水輪流轉。
後來的臣子們大多在加九錫後不懷好意,
南朝四朝開國皇帝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都曾從前朝受九錫,然後創立新朝;
楊堅從北周接受九錫,後建立隋朝;李淵從隋朝接受九錫,後建立唐朝。
日後,可以說,凡是接受了九錫自然都是作為權臣篡位了,
因為,永無止境的野心,篡位者都認為加九賜乃以承天命之意,
於是原本象徵著人臣最高榮譽的九錫,
成為了登臨帝位的踏板。
當然拋下這一些權臣故事,九錫也不過是平常物件,
只不過受到有心的宣揚,而成為篡權奪位的工具。
當然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抵禦不了九錫的誘惑。
和曹操曹丕處於同一時期的諸葛亮就義正言辭拒絕了九錫,
在小皇帝要賞賜諸葛亮九錫的時候。
諸葛亮直接決絕了:
“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魏,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可見令皇帝聞之色變、大臣惶惶不安的九錫,
也只不過是世人追名逐利的犧牲品而已。
至於最後一項,將以冀州,兗州,幽州,青州,豫州,徐州,6州都為燕國封國也就是不需要多說了!
這般一來到話。
一旦是冀州,兗州,幽州,青州,豫州,徐州,6州都是成為了燕國的封國之後。
葉天也便是不需要畏懼了,日後乃是可以名正言順的調換燕國疆域之內的臣子了!!
很快,隨著詔書下令,讓葉天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出警入蹕,加九錫,又是冀州,兗州,幽州,青州,豫州,徐州,6州都是成為了燕國的封國之後。
葉天麾下的文臣武將們也都是露出來了興奮之色。
他們跟隨於葉天乃是征戰了那麼多年。
當然他們也都是希望最後輔佐於葉天完成最後的大業的。
到時候,他們作為葉天麾下的文臣武將們也都是可以加官進爵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