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說:“雞肋這種東西,不吃扔了可惜,可吃起來又沒什麼可吃的,這是指的漢中,所以知道大王要回軍了。”
這也是讓曹操對於楊修的內心乃是越發不滿意了起來。
讓小心眼的曹操心中有了小疙瘩。
最後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天,
楊修與曹植飲醉共載,從司馬門出,又謗訕鄢陵侯曹彰,
曹操聞之大怒,便以“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等罪名下令將楊修處死,
楊修臨死之前,嘆息說道:“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時年四十五歲。
看似楊修最後乃是因為自己的才華所死亡,恃才傲物被殺了,但是當然也不是那麼簡單的。
實際上,更重要的緣故乃是,因為楊修出生於弘農楊氏,乃是楊彪之子。
而楊彪,屬於鐵桿忠漢派代表,方方才是曹操一定要將他殺了。
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軍中將楊修估計是隨便按了個什麼罪名就斬首了。
《三國志》是這樣說的:“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這裡,首先說了“終始之變”,再加上楊修“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所以殺了他。
單是有才策,是不會被曹操殺頭的。
曹操手下,謀士能臣猶如過江之鯉不可勝數,
若是奇變橫生的賈詡,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膽有謀的程昱等等,
這些人軍事和政治上的能力遠過於楊修,
卻沒有一個因為有才而遭曹操忌殺的。
單是“袁氏之甥”也不會被殺,
象龐德在馬超手下就已經具勇名,
他的親哥哥又在劉備手下為官,曹操一樣用他和曹仁一起對付關羽。
可見就算有才又是袁家的外甥,
也不至於被殺。
而實際上深層次的緣故,其實是因為楊修和曹操等人的政治觀點不同,所以才遭忌。
楊修的父親楊彪,是個正統的儒學家,又是世代受到大漢之恩,如同是鐵桿的忠誠於大漢之派系。
曹操則是個不拘小節的改革派,又是已經有做周文王,讓兒子篡奪天下權柄的心思。
所以他是一個與曹操在政治上始終是對立的存在。
而楊修便是當年那忠漢派系領袖,太尉楊彪的兒子。
所以楊修死的第二個原因,實際上是因為他隸屬於曹操對立面的政治陣營忠漢派系的一員。
在曹操的眼中畏懼於,楊修會和他父親楊彪一般,成為忠漢派的代表人物,可統領,忠漢派日後說不定會對於他的兒子曹丕,對抗,讓曹操不可篡奪大漢。
最後便是尋了一個理由隨手便是將楊修給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