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坐在這間大廳中的大約三十餘人,幾乎將大半京師權貴豪商的代表都請了來,秦梓心裡頗為歎服。哪怕是梁師成,恐怕都沒有這樣的號召力,只是一封書信,問是否願意一起發財,便召集這麼多人。
正思忖間,卻見周儻笑吟吟地走了過來。
眾人紛紛上前見禮,不過周儻心裡快活之餘,又有幾分惆悵,因為大夥見禮可不是因為他這位利國監知事,而是因為他是周衙內老爹。
好吧,兒子有成就,也確實讓人欣慰,就是壓力大了些。
“諸位,時辰已至,諸位且隨我來。”
今天對於周家來說是個關鍵的日子,所以周儻來給兒子打下手,專門專招這些客人。
將眾人引入龍川別業的大食堂中,這座食堂可以同時容納五百人進食,算得上是現在別業中一座標誌建築了。眾人入內之後,因為高處開的窗子全部開啟,所以不覺得陰暗。
此時一道陽光,從偏東南的窗子處照了進來,大食堂內顯得非常亮堂。
在眾人面前,放著一個大案几,案几上的東西,被布蒙蓋著,因此看不清是什麼。
將眾人領進來之後,周儻告了個罪,便閃到了後面,將大食堂中的一切都交給了兒子。
周銓站在那案几邊上,待眾人紛紛落座之後,他笑著道:“諸位賞臉來狄丘,實在是讓區區萬分榮幸,我不多說廢話,邀諸位來,是請大夥與我一起發財的!”
他說完之後,有人上前來,將一匹匹布呈在眾人面前。
“吉貝布?”
對眾人來說,這些布並不是太稀罕的事情,畢竟在座之人,都是見多識廣之輩。
“棉布,以新織機織成,一熟練婦人在家紡織,每日可織十二尺布,僅以端布、沂布為價,市值即是三百五十文。”周銓緩緩說道。
眾人頓時騷動起來。
“棉布輕柔保暖,更勝過麻布,棉布只要價格不高於麻布,必大行於世。而且棉布尚可為襖,諸位可以試試。”
於是又一件棉襖呈上來,這其實只是件小夾背,不過穿在身上,還是讓眾人感覺到暖和。
此時冬日禦寒,有錢的穿皮裘,沒錢的麻衣中塞蘆絮,棉襖確實比起麻衣要保暖得多。
周銓給眾人算了一筆賬,這是一個每年可以高達數萬萬貫的市場,其利潤哪怕僅是十分之一,也有千萬貫的收益。
“據我所知,此布在儋州一帶黎人中盛行,故此又稱黎布……周郎,黎人那兒產棉,咱們這不產棉啊。”
“我已與海州蘇太守約定,在海州先試種棉十萬畝……實不相瞞,大夥都知道我是個愛發財的,但是要想讓百姓種這十萬畝棉,非我一人之力能及……我要組建商社,集眾人之力而行之!”
周銓的意思很明確,第一年種棉花的百姓,由商社出面,給他們口糧供應,以每畝一百五十斤計算,種一畝棉花,無論收成如何,就可以先得到一百五十斤糧食。
然後,第一年棉花收購,也是由商社包銷,每斤棉花,可以換錢若干,這筆錢,等到棉花收穫時由商社支出。
整個過程中,官府只起監督作用,由商社直接面向農戶,儘可能減少中間的盤剝,讓農戶見到實利。
“請諸位來此,便是要成立商社,共同促成棉布之事。凡入商社者,便可得包銷州府甚至一路棉布之利!”
眾人聽到這裡,呼吸猛地停頓了一下。
周銓描繪的情形太誘人了,這裡三十餘家權貴、豪商,千萬貫的利潤哪怕平均分下來,每家每年也有三四十萬貫!這不是一錘子的買賣,而是長期的收益。
更何況大夥心中都有桿秤,若真能做到周銓所言,一年利潤何止千萬貫!
而包銷一路之利……
“京師和京畿路,我家要了!”不知是誰,突然吼了起來。
“河東路歸我家……”又有人大叫。
多虧了周銓一向的聲譽,越來越多的人叫了起來,彷彿真在瓜分大宋棉布市場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