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
如今的錢永健方才九歲,如果錢學榘能夠將他帶回華夏,有些事情可能就不一樣了。
而除了錢學榘外。
剩下的李耀滋和林家翹也都是不可多得的華人頂尖科學家。
李耀滋是著名的流體力學專家,名氣一度可以與老郭相媲美,後來還擔任了全美華人協會會長。
赴美求學期間,李耀滋還創造了一個在兩年之內拿下碩、博兩個學位的“神話”:
1938年獲得了MIT碩士學位,次年僅用9個月時間就拿下了博士學位。
可惜建國後猶豫顧慮所謂“出身”問題,李耀滋曾經多次想要回國但最終都沒有下定決心。
不過即便如此他也依舊沒有前往4V為物流工作,並在往後餘生一直在推動著統一大業的進行。
如今有這麼封來自首都的信件在面前,李耀滋猶疑不定也是正常的。
隨後陳省身想了想,又報出了幾個名字:
“景均兄,那麼李卓皓、健雄、肇中還有政道他們呢?”
李景均搖了搖頭:
“前面三位已經明確表示不回國了,至於政道他沒有給我任何答覆。”
聽到李景均這番話準確來說是聽到“政道”這個名字的時候。
小楊忍不住冷哼了一聲。
華夏有個成語,叫做兄弟鬩牆。
而在物理學界中要說哪對科學家最符合這個成語,那麼小楊和小李顯然是冠軍的有力競爭者。
他們共同獲得了諾貝獎,但卻在獲獎後分道揚鑣,哪怕在2023年都沒有和好。
並且很有意思的是。
二人鬧翻的原因彼此各執一詞,自傳中對於這件事描述的互相矛盾,他人的佐證也互相矛盾,即便在後世都屬於一個未解之謎。
目前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二人矛盾直接的爆發點就是論文的署名先後問題。
小李想要將自己的名字寫在前邊,理由是國際慣例都是按照字母排序的。
小楊則認為他的貢獻比較大,應該把自己的署名排在前面——因為小楊的數學功底確實要強過小李很多。
具體的時間節點大概是這樣的:
雙方在1952年的三篇論文中對署名先後發生了一些口角,1955年雙方寫下了宇稱不守恆論文,論文釋出時雙方對署名先後爆發過一次很激烈的爭吵。
1957年,二人獲得諾獎。
1962年,《紐約客》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講了一些楊李二人從合作到獲獎的經歷。
文章中小李說了一句話:
“對宇稱不守恆理論的突破是我一人所為,與楊無關。”
至此以後,二人徹底決裂。
接著在1970年。
小李發表了一篇題目叫《弱相互作用的歷史》的演講,後整理為演講錄。
在這篇文章裡面小李提出,他本人是“宇稱不守恆”的最大功臣,卻對小楊的作用幾乎不提,而且多次暗示小楊在發明過程之中無關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