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把三根這樣的橡皮筋間隔120°擺在一起,差不多就是這個擬合圖了,也就是....
王承書所說的整合尾跡。
在眼下這個時代的認知中——注意,是眼下的認知中。
整合尾跡的本質是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時有很大的機率會發生湮滅,變成光子再生成一堆強子,這些強子沿著運動方向噴射出來而形成的。
但問題是.....
這次趙忠堯他們搞的並不是正負粒子對撞,從頭到尾都離子的屬性都是相同的——剛開始的時候是負離子,失去電子後變成了正離子。
這種情況之下,又哪裡能出現正負電子湮滅呢?
於是帶著這股費解。
趙忠堯招來了王淦昌以及其他幾位高能物理學家,眾人就這樣針對這張圖紙討論了起來。
首先開口的是不久前趕到基地的張宗燧,這位也是徐雲在劍橋大學的“學長”,不過他畢業的時間在1936年,而且現在與劍橋大學也沒啥聯絡了:
“趙主任,有沒有可能是裝置的誤差?”
趙忠堯聞言迅速搖了搖頭,說道:
“不太可能是誤差,首先這個影象非常清晰,軌道不太像是錯誤擬合出來的——這種巧合的機率實在是太低了,我寧願相信海對面那個美樂帝會被人在大街上爆頭,也不信會有這種偶然出現。”
“其次......”
說著,趙忠堯從桌上拿起了另外一份報告,遞到了張宗燧面前:
“這是小王剛剛找到的另一份檔案,上頭同樣觀測到了這個整合軌跡圖,你看看吧。”
張宗燧接過報告看了一會兒,接著將它放回桌上,斟酌著道:
“嗯,確實是又一個整合軌跡.....有這張影象來作證,看來不太可能是巧合了。”
見此情形。
又一位學者舉起了手,此人便是之前那位問過徐雲是否有方法反制英國人的年輕專家。
根據此人的自我介紹,他的名字叫做楊賀,不久前才抵達的基地。
雖然徐雲在後世沒怎麼聽過他的名字,但能進入這次的專家組,其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只見楊賀舉起手後頓了頓,丟擲了一個猜測:
“趙主任,有沒有可能是高溫情況下某些粒子的極化狀態?比如說繆子?”
這一次。
現場眾人的反應就明顯遲疑許多了。
繆子,也就是所謂的μ子,又稱作渺子。
繆子是1936年發現的第二代輕子,高達中米諾夫斯基粒子的原型就是這玩意兒。
開過高達的同學都知道。
繆子在某些情景下會出現自旋軸垂直於外磁場並且平行於運動方向的情況,這種自旋軸高度同向的繆子就是極化繆子。
極化繆子有個特性就是在大跨度的溫度下出現一些失控狀態,出現類似湮滅的整合軌跡倒也不是不可能。
畢竟在整個過程中加速器內的電壓梯度相差很大,導致熱能分散同樣不均勻,個別地方甚至隔個幾厘米就會差好幾十度。
不過很快,趙忠堯便也否定了這個猜測,只見他指了指王淦昌的那份報告:
“不太可能是極化狀態——楊賀同志你看這裡,14.626,磁性耦合引數不太對。”
“繆子主要由π介子在很短的時間內衰變產生,理論的磁場波動頻率耦合值應該在3以下,可這裡都超過14了。”
“另外根據我幾年前推匯出的一個結果來看......繆子就算會出現極化現象,它也只可能產生於靶和第一級偏轉磁鐵之間,絕不可能出現在末態。”
聽聞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