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克里斯汀與陸朝陽交流的同時。
第一排區域處也爆發出了劇烈的爭論聲,甚至帶著一些火氣。
“威騰先生,這還需要做什麼雙重檢測?”
鈴木厚人目光灼灼的看著威騰,雙手握成拳在空中舞動,態度非常堅決:
“923.8GeV這個量級的粒子對撞需要的是TeV的對撞能級,目前硬X射線FEL裝置能達到的只有50GeV,華夏境內的科大同步輻射實驗室更是隻能達到800MeV,差了整整一千倍!”
“如果要驗證923.8GeV這個量級,全球只有少數幾個機構能夠完成,需要的流程、成本極其龐大。”
“所以我認為我們只要驗證11.4514GeV的這顆粒子就可以了,一旦找到了這顆粒子,不就能證明誰對誰錯了嗎?”
鈴木厚人的這番話取得了不少學者的贊同。
如果在其他情景下,他們或許會對鈴木厚人的觀點保留質疑。
但眼下的情況卻不一樣。
當年CERN的笑話,已經給科院組的計算資料來了個近乎無解的死錘。
在這種前置條件下。
如果能證明11.4514GeV的這顆粒子存在,確實沒必要再大費周章去搞TeV的對撞實驗了。
畢竟縱觀全球,能夠高TeV級的加速器都屈指可數。
沒錯。
TeV級加速器。
加速器這個概念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在當初的1850副本中,徐雲也曾經搞過一個簡單的電子加速器。
但加速器這個東西到底有什麼意義,它的能級上限又有多少,卻知之者甚少。
首先。
不確定性原理指出,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不能同時被確定。
所以要看到越小的東西,就需要“光源”發出的粒子波長越短才行:
由於光速等於波長和頻率的乘積,而能量等於普朗克常量與頻率的乘積,因此,粒子波長更短意味著能量更大。
也就是說。
要看清小小的基本粒子,就必須要用攜帶巨大能量的探測粒子去對撞。
於是我們需要把探測粒子加速到很高的能量,能完成這種工作的裝置就是粒子加速器。
而什麼樣的能級能探測到什麼粒子,它們和基本力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只說過一次我寫的某些內容是起點甚至網文唯一,今天是第二次,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拿個筆和紙來配合理解)
首先,各位可以先在紙上畫一個XY軸的座標。
其中X軸分成四份,按順序分別標上四大基本力的微觀作用:
引力耦合質量、
強核力耦合夸克生成質子和中子、
電磁力耦合成電荷、
弱核力造成的放射性衰變。
這四個力豎直向上各畫四條線。
Y軸則是粒子對撞後可以觀測到的能級,單位是電子伏特,每10的一次方為一格。
也就是0、10、1010^10、10^11
其中原子解體的能級是10,也就是10的一次方。
原子核解體的能級是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