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壓依舊是從零上升。
過了小半分鐘。
啪!
發生器上例行出現了一道電火花,而令法拉第等人呼吸停滯的是......
接收器上居然也跟著出現了一道火花!
作為當世頂尖的物理學家,法拉第等人怎能意識不到這代表著什麼?!
然而這還沒完。
只見徐雲再次一招手,小麥哼哧哼哧的便拿著幾枚偏振片走了上來,交到了徐雲手裡。
顛了顛掌心的偏振片,徐雲的表情略微有些微妙。
說起偏振片的用途,想必很多同學都不陌生。
它允許透過某一電向量振動方向的光,同時吸收與其垂直振動的光,即具有二向色性。
也就是dλ/λ=cosθdn/n。
其中n是有梯度變化的折射率,源於不同介質間流場速度會發生梯度變化,n=1/√(1u2/c2。
說人話就是在自然光透過偏振片後,透射光基本上成為平面偏振光,光強減弱1/2。
按照歷史軌跡。
後世實驗室中常用的偏振片要到1908年,才會由海對面的蘭德製作出來。
但在這個副本中,由於波動說沒有像原本時間線中那樣被長期打壓,甚至還反超了微粒說一頭。
因此與波動說有關的許多小裝置,都提前了許多時間問世。
根據徐雲在《16501830:科學史躍遷兩百年》中瞭解到的資訊。
42年前,也就是1808年。
在馬呂斯驗證了光的偏振現象後沒多久,偏振片就首次誕生了。
雖然此時的偏振片遠遠沒有後世那麼精細,但在還未涉及到微觀世界的19世紀早期,還是能支撐起絕大多數實驗要求的。
一直以來,它都是被用於支援光的的波動說——因為只有橫波才會發生偏振嘛。
但今時今日。
這個小東西在自己的手中,又將成為證明微粒說的工具之一.......
世間萬物,有些時候就是這麼神奇。
徐雲這次準備的是由三個偏振片組合成的混合系統,第一塊與第三塊偏振化方向互相垂直,第一塊與第二款偏振化方向互相平行。
同時第二塊偏振片以恆定的角速度w,繞光傳播方向旋轉。
自然光透過偏振片P1之後形成偏振光,光強為I1=I/2。
同時根據馬呂斯定律,透過P3的光強為I3=Θ。
由於P與P3的偏振化方向垂直。
所以P與P2的偏振化方向的夾角為Φ=π/2Θ,?I=I(1cos4wt/16。
再根據馬呂斯定律。
I=Φ=I3sin2Θ=I(cos2Θsin2Θ2
所以透過P3的光強為=?I(sin22Θ/8?=I(1–cos4Θ)/16。
cos4Θ=1時,透過系統的光強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