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雲對此也沒過多解釋,而是等待著老湯將非線性光學晶體除錯完畢。
十分鐘後。
老湯朝徐雲打了個手勢,說道:
“羅峰,晶體已經照你的要求固定好了。”
徐雲朝他道了聲謝,招呼法拉第等人來到了裝置獨立。
此時的非線性光學晶體已經被架在了反射鋅板的折射點上,並且隨時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轉動。
徐雲先是走到固定光學晶體的一側,根據上頭標註的記號進行起了微調校對,確定光線能順利被折射到接收器上。
一分多鐘後。
徐雲站起身,朝法拉第道:
“法拉第教授,現在晶體已經除錯完畢,線路方面一切正常。”
“接下來你們看到的折射光,將會是波長在590到625X109次方米的橙光。”
光的波長早在1807年就由托馬斯·楊計算出了具體資料,只是由於奈米這個單位還要等到1959年,才會由查德·費恩曼提出。
因此此時光的波長的計量描述,還是用十的負幾次方米來表示。
另外但凡是物理老師沒被氣死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光的波長越短,頻率就越高。
紅、橙、黃、綠、藍、靛、紫。
以上從左到右波長逐漸降低,頻率依次升高。
拉法第雖然仍舊搞不清徐云為什麼執著於光頻,但還是配合著點了點頭:
“我記住了,你繼續吧,羅峰同學。”
徐雲見說重新走到了發射器邊,按下了啟動鍵。
咻——
電壓再次從零開始升高。
1伏特....
100伏特....
300伏特.....
1000伏特.....
然而令法拉第等人意外的是。
當電壓上升到第一次的兩萬伏特時,發生器上例行出現了電火花,但接收器上卻是.....
毫無動靜。
很快,電壓再次升高。
2.2萬伏特......
2.3萬伏特......
眾所周知。
光的強度和功率有關,在電阻不變的情況下,功率又和電壓有關。
也就是p=u·u/R,電壓越高,功率就越高。
然而當發生器的電壓增幅到2.8萬伏特的時候,接收器上依舊沒有任何火化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