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舉個例子。
《馬戛爾尼日記》。
1793年6月。
經過長達9個月的長途跋涉。
由英國皇室派出的馬戛爾尼使團總算抵達了天津海岸,隨後前往京城面見乾隆。
在馬戛爾尼遞交上英王喬治三世的國書,並提出通商的請求後,卻被乾隆乾脆利落地拒絕。
並且回答了那一句著名的話: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
根據《馬戛爾尼日記》的描述。
當時為了能夠達到通商的目的,英國使團帶過去了工業革命最先進的產品。
其中甚至包括卡賓步槍和連發手槍。
可當馬戛爾尼自信滿滿地將這些物品擺放在接待大臣福康安面前的時候,他的態度卻顯得冰冷異常。
按照《馬戛爾尼日記》的原話描述。
福康安只是“不只置之不顧,甚至從此以後就鎮日不露笑容。”
只是說道:“這種軍器操法,諒也沒有什麼稀奇。看亦可,不看亦可。”
同時呢。
福康安不需要馬戛爾尼教導,就可以熟練的使用各種槍械裝置。
因此馬戛爾尼極其費解,把這事兒記到了日曆裡。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法國人錢德明在同年臨死前給出瞭解答:
在馬戛爾尼到達之前,乾隆就知道了法國大革命的事情。
因此當時乾隆對於同樣束縛住皇室權力的英國,自然觀感不高。
要知道。
路易十六被砍頭髮生在1793年的1月21日,從法國回到東方最少最少都要三四個月的時間。
也就是在馬嘎爾尼使團到達之前兩個月,乾隆就得知了路易十六被砍掉了腦袋的訊息。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遠遠不是一句閉關鎖國就能描述完畢的。
清朝統治階層當時並非完全與世隔絕,但他們防範的始終還是漢人,民族矛盾在當時甚至要高於階級矛盾。
所以徐雲對於清朝的看法歷來是‘腐朽’,幾乎不會用‘封閉’去形容。
這也是他為什麼不願意去給清朝續命的原因——那些人真的是又蠢又壞。
而很明顯。
這個副本中的粘杆處並未被嘉慶取消,而是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徐雲、史元彪甚至田浩所,都是粘杆處的成員。
不過更令徐雲驚訝的則是.......
和鄭親王交易的幕後主使者,居然會是詹姆斯·布魯斯和亞瑟·韋爾斯利。
之前在副本里。
聽到艾維琳介紹詹姆斯·布魯斯的時候,徐雲隱隱約約就產生了一股熟悉感。
只是他在歷史這塊實在有些小白,無論如何都想不起對方的身份。
但眼下一看推演結果中的那個‘第八代額爾金伯爵’,他便一下記起了對方的身份:
這特麼的不就是火燒圓明園的最大罪魁麼?!
準確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