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這場戰爭的初始對壘者並不是英國和毛熊,而是奧斯曼帝國與毛熊。
導致二者爆發戰爭的原因則是東方的蒂法,也就是耶路撒冷。
當時的毛熊並不尋求在中部歐洲的擴張,而是希望能夠將領土擴張到南歐,即巴爾幹半島。
然後以巴爾幹半島為原點,繼續擴張到伊斯坦布林,一個精羅淚目的城市。
伊斯坦布林原稱君士坦丁堡,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也是東正教的聖城。
毛熊自稱是第三羅馬,如果佔據君士坦丁堡,那麼在法理上和宗教上都可以獲得支援。
當時毛熊心有點大,以為自己不會觸及到英國人的核心利益。
但是從歐亞大陸整體來說。
如果毛熊真的統一整個亞洲,那麼他將擁有碾平歐洲的能力,非洲也將臣服於它。
於是在毛熊和奧斯曼帝國因為耶路撒冷的宗教問題起衝突的時候。
英法閃亮登場,趁機站在了奧斯曼人一邊,發動了克里米亞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
毛熊投入了兵力120餘萬,傷亡52萬餘人。
英法聯軍投入70萬人,傷亡12萬人,奧斯曼帝國則傷亡40餘萬人。
如此恐怖的傷亡,這也是為什麼它會被稱為一戰預演的原因。
順帶一提。
也正是在這場戰爭中,出現了兩個後世很有名的體系:
一個是南丁格爾的護士醫療體系。
另一個則是戰地記者:
當時英國各個報紙為了銷售量,派遣大量記者去往前線,記者將前線的戰況迅速地發回英倫三島。
到了戰爭後期。
隨著海底電纜的鋪設完畢,前線剛發生完戰鬥只需三天,英國人就能知道戰況如何。
另外在後來的布林戰爭中,英國有一位戰地記者曾經被布林人俘虜了四個星期,最後越獄成功。
他的名字叫做丘吉爾,後來成為了英國首相.
總而言之。
眼下本該於1853年發生的克里米亞戰爭提前爆發,看老湯的說法英國似乎還是直接參戰的情況,這就令徐雲有些驚訝了。
更關鍵的是.
克里米亞戰爭的開啟,對於一鴉是否還會有所影響?
嘶.
不敢想不敢想。
只能說如今這個副本的時間線,越來越朝徐雲無法掌握的方向前進了。
隨後帶著這種微妙的情緒,徐雲迷迷糊糊的渡過了這趟文藝史課。
三個小時後。
大課散堂。
就在徐雲考慮著是去圖書館還是格物社的時候,教室外忽然出現了斯托克斯的身影。
只見這位徐雲的便宜導師朝教室內張望了一番,見到徐雲後眼前一亮,快步走到了他的身邊:
“羅峰同學,和我走一趟吧,院長他要見你。”
 本章完